李骥 史锋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8-01 10:19:5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一条重要经验。早在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提出的“认路、认邻、认特点”三招,对于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具有深刻启示,同样对新时代干部加强自我革命也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同志当年倡导“跑遍、跑深、跑透基层”,本质是要求干部以“脚沾泥土”的姿态,在实践中认清“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这是自我革命的“定盘星”。
然而,现实中仍有干部把“认路”异化为“悬浮式调研”。有的干部背包里装着笔记本,脚下却踩着“网红路”:到脱贫村只去“样板田”,看产业只看“网红点”,听汇报只听“成绩单”,把“深入基层”变成“深入镜头”;有的干部把“认路”简化为“抄作业”:把发达地区的经验当“标准答案”,把“特色产业”搞成“复制粘贴”,甚至为了“出亮点”强行拆旧建新,让群众住在“网红民宿”里,却吃不上“热乎饭”。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认路偏差”往往披着“务实”的外衣——会议室里挂着“调研记录”,调研报告中写着“问题导向”,可群众的急难愁盼,始终在“待办事项”里“打转”。

自我革命的“认路”,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要看干部的脚印是否留在群众的屋檐下,决策是否装着群众的米袋子。那些“打卡式调研”“模板化取经”的干部,终究会被群众用脚投票。
唯有把“认路”刻进泥土里、融进群众心,才能校准“为了谁、依靠谁”的政治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这样才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才有利于把工作做好。”
自我革命的难点,在于管好“身边人”、净化“朋友圈”——这不是“个人私事”,而是关乎“党群血肉联系”的政治大事。但现实中,“认邻”异化为“表演”的现象并不鲜见。有的干部把“认邻”当“任务”:手机里存着“走访照”,本子上记着“群众话”,心里却隔着“玻璃墙”——到社区只敲“党员家门”,不进“困难户门”;到农村只访“致富能手”,不找“留守老人”;更有甚者,把“认邻”变成“拉关系”:和老板交“酒肉朋友”,和“关系户”称“兄弟伙计”,把公权当私器,把组织当私产。

浏阳市沙市镇河背村,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推广现代农业种植技术。 李健 摄
“认邻”的本质,是把群众当“家人”,把权力当“公器”。那些“表演式走访”“选择性认亲”的干部,终将被群众的“冷板凳”晾在一边。
唯有把“认邻”落在“同坐一条板凳”的真诚里,把“交心”融在“同解一个难题”的行动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革命、彻底革命,让党心民心紧紧贴在一起。
习近平同志当年要求干部“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提出的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本质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在自我革命中,“认特点”就是要破除“一刀切”“一锅煮”的形式主义,以“精准思维”推动问题整改——这是自我革命的“关键招”。
但现实中,“认特点”异化为“走过场”的现象仍存。有的干部把“认特点”当“套路”:文件里写着“精准施策”,行动上照搬“标准答案”——给山区村发“平原产业规划”,给旅游村套“工业发展指标”;有的干部把“认特点”搞成“数字游戏”:整改台账写得“漂亮”,问题却“涛声依旧”;更有甚者,把“认特点”变成“避重就轻”:专挑“容易改”的问题下手,对“硬骨头”绕道走。更危险的是,这种“模板化整改”往往披着“创新”的外衣——汇报材料里写着“特色做法”,实际却是“换汤不换药”,群众的获得感始终停留在“纸面上”。
自我革命的“认特点”,从来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看问题是否“见底”、整改是否“到位”。那些“模板化整改”“选择性落实”的干部,终将被时代的浪潮拍在沙滩上。
唯有把“认特点”扎进具体的土壤里,把“求实效”融在群众的口碑中,才能锤炼出“敢啃硬骨头、善解急难症”的政治能力。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当每一位干部都能把“认路”刻进泥土、把“认邻”融入血脉、把“认特点”落在实处,自我革命就不再是“纸上谈兵”,而会成为“刀刃向内”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