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9 08:04:10
简 介
常德铁经幢,原称为“金刚塔”,俗称“铁树”,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滨湖公园。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经幢始建于北宋建隆年间(960年至963年),为宋代的宗教纪念性建筑,是中国唯一现存的北宋时期仿木结构铁质经幢,为研究中国佛教历史、冶铁技艺和古代宗教建筑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
蒋世平
一
上天赐予一块碧玉,独具匠心的大师在上面雕刻了曲桥凉亭,半湖荷花,满岸绿树。这隽美玉润的滨湖公园,是我常去的地方。
风和日丽的一个下午,我踏入草径,徐徐而行,忽闻喜鹊欢叫,循声望去,见一只喜鹊立于铁经幢之上。这些年,喜鹊多了起来。黑白浑然一体的喜鹊,时而绕树三匝,时而栖于楼顶,时而掠过河流,给常德城添了几分喜庆。铁经幢原本建在沅江对岸德山的乾明寺里,1979年滨湖公园开园时移来,为镇园之宝。我走向铁经幢。喜鹊不与我说话,飞走了。我伫立在玉石雕栏外,又一次拜谒铁经幢。
常德铁经幢。资料图片
铁经幢,幢身为仿木结构,空心圆柱状,用白口铁分段铸造,公母榫套接而成。中国人用木材构建了阿房宫、紫禁城、钟鼓楼、黄鹤楼、岳阳楼等著名建筑,影响深远。以铸铁仿木结构,是灵感爆发的独创。看着高4.335米、底部直径0.9米、重1520.8千克的铁经幢,我赞叹不已。遐思间,忽觉眼前火星四溅,紫烟萦绕。“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唐朝大诗人李白诗赞冶铁的场面,使我幻想出宋人冶炼白铁铸造铁经幢的壮丽场景:一群赤膊汉子,把炉火烧得通红,矿石熔化,铁水沸腾,如血一样红,如火山喷出的岩浆一样炽热。汉子们大呼小叫,把铁水倒进型砂中。我曾经是铸造工人,经验告诉我,铸造铁经幢,所需要的熔炉、型砂、模具、造型,每项工艺都离不开能工巧匠;稍出差错,就不会有完美的铁经幢。
二
铁经幢从底座到顶部共十七节。第一节,四周铸有力士像八尊,一个个浓眉豹眼,狮鼻阔嘴,“力拔山兮气盖世”,双手弯曲,向上呈托举状。第二节,上部有莲花饰纹;莲花圣洁、纯净、无染,比喻修性者在尘世间修性,出淤泥而不染。中部周围铸有十尊释迦牟尼像,披肩袒胸,结跏趺坐,略为俯首,眼神下视,面容祥和,呈示了释迦牟尼进入深度禅定的瞬间。下部有四龙四狮,龙舞云空,变幻莫测,气势磅礴,好像正在行云布雨,普降甘露。雄狮昂首卷尾,怒目龇牙,蓄势欲扑,充满了勇敢和智慧。第三节,开了三个拱门,一面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余两部分铸有造幢捐资人姓名及官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铁经幢铸刻的是阴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一次面诲我这个尘世俗人,至今,斗转星移经年,我仍是不甚了了。网上说是“到达彼岸的智慧”。彼岸,各有各的向往,各有各的愿景。我以为这个世界的彼岸是善,一切宗教,一切主义,都要走向善。要达到善的世界,必然要去假、去丑、去恶。这该需要怎样的智慧?
铁经幢的第八节和第十一节上部,均有八角出檐,檐角有圆孔;曾挂有风铃。遥想当年,清风徐来,风铃微动,铃声轻柔,如仕女纤指挑出的琴音;风急雨骤,风铃剧烈摇摆,铃声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可是此刻,唯有小小的圆孔,有风如缕。从圆孔望去,只见天穹空远无垠。也许我是凡人,不能窥视到一点天意?蓦然,有一双白色蝴蝶,从草间飞起,掠过檐角。双蝶飞去,铁经幢更无一言半语。铁经幢这位逾千岁的老人,听闻目睹的太多,胸中蕴涵的睿智与卓识,大海一样渊博,天空一样深远,即使一声叹息,也会使人醍醐灌顶。可是铁经幢一声不吭。
三
铁经幢原来建在德山乾明寺里。
德山,孤峰壁立,古木参天,有枉水若丝线缠绵,有沅江如银练环绕。善文化的始祖善卷先生曾隐居德山,舜帝拜访善卷,有意让位。但善卷没有接受舜帝禅让。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源出于此。唐初,乾明寺在此风水宝地落座,始称“德山精舍”,后来又改名为“古德禅院”。唐代宰相裴休曾为其题写“古德禅院”的匾额。相传唐代著名高僧德山宣鉴晚年在此住持、弘法。曾为张之洞倚重、做过武汉大学校长的程颂万有《乾明寺》诗:“岚气松溪一万重,寺门初听午时钟。斜阳一抹留金碧,蝙蝠飞来山翠浓。”乾明寺香火旺盛,吸引了多少世人的敬仰?
北宋建隆年间,常德的一群官员捐资铸造了铁经幢,立于乾明寺里。原称为“金刚塔”,俗称“铁树”。从此,僧人念诵经文的声音,丝绸一般滑过它的宝顶;供奉的香火青烟袅袅,萦绕它的飞檐。铁经幢在此修性千年,升华成绚丽的文化意象。
乾明寺也有梵音香火断绝之时。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毁于大火,定南王郡主孔四贞捐资重建。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太平天国军,光绪十六年(1890年),武陵郡人捐资修复。常德保卫战时,德山是守城的重要阵地,乾明寺曾被日军大炮轰毁。漫漫岁月、火患、强盗的大炮,使乾明寺内的金刚塔、慧光塔、峋嵝塔、毗庐阁等建筑与文物一一毁去或佚失,而铁经幢却屹立不倒。
四
唐宋时期,佛教文化兴盛,寺庙广泛建筑经幢。有学者认为。汉魏时期,车行仪仗和佛教仪式中,在立竿上悬挂单层或多层伞盖状丝织物,伞盖四周饰有垂幔、飘带;在幔上书写经文,是经幢的最初形式。初唐开始在石上镌刻经文为主,形体简朴硕壮。中唐以后,逐渐模仿丝织物幢的形状,建造多段石柱和多层盘盖相间叠加的石幢,并在盘盖四周雕出垂幔、飘带、花绳等图像。历五代至北宋,石幢的雕刻内容日益丰富,花纹装饰日趋华丽,但经文所占比例却日渐减少。铁经幢是石质经幢的进一步发展。经幢可以分为幢座、幢身、幢顶3部分。经幢或八面,或圆柱。分别雕刻好经文、佛像等再累建成整体。
经幢在宋朝盛极而衰,以后逐渐消亡。我想,经幢的由兴到衰,撇除被弘扬的主体不说,仅就形式而言,与时代潮流和信徒的虔诚密切相关。潮流变了,不适应的形式也被人唾弃了;究其根源,是人们的信仰在发生变化。信仰由笃定而怀疑甚至失去,借以表达尊崇的形式也就可有可无了。现存的经幢已屈指可数。常德铁经幢是唯一的北宋铁经幢,弥足珍贵。1982年,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我伫立在铁经幢前,环顾滨湖公园四周的高楼,心灵深处忽然如有电闪雷鸣:高楼巍峨,铁经幢矮小;高楼充满喧哗,铁经幢阒然肃静。高楼寄居的是肉身,铁经幢供奉的是经文。俗人能与经文相提并论吗?慈悲的佛会说,他们同样值得珍爱与敬重。不远处,高大碧玉的香樟树上,飞来几只黑色的鸟。它们或许感知到了我的情愫,啼鸣几声,仿佛在议论。
责编:邓正可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