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西平遥:晋韵茶俗与古城生活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6 08:13:04

新湖南客户端7月26日讯(通讯员 雷婷)告别湖南、湖北、河南的酷暑,当万里茶道中国行2025毅行团队踏入山西平遥古城时,迎面而来的是晋中盆地特有的清凉。微风轻拂过古城高耸的城墙,青石板路透着丝丝凉意,又有一缕茶香从晋商旧时的公馆中悠然飘出。这座古城作为拥有2800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正在宜人的气候中向采访团展示着它作为晋商贸易中心的辉煌过往——山西不是茶叶主产区,平遥周边却曾主导着南茶北运的贸易命脉。

鸟瞰平遥古城(摄影:宋小平)

一、茶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站在日昇昌票号的柜台前,抚摸着那些被岁月磨出包浆的算盘,毅行团队明白了晋商为何能纵横欧亚大陆——他们用茶叶串联起的不仅是一条商路,更是一套完整的商业文明体系。当现代物流企业还在为跨境结算烦恼时,两百年前的平遥商人早已用票号解决了这个问题。

有的地方将茶文化展示于博物馆的展柜,平遥却在做“空间的复活”“习俗的延续”“生活中参与”等文章,让茶文化融入古城生活的肌理,形成“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承”的活态文化生态。

日昇昌号(摄影:宋小平)

广源昌茶还保存着防潮茶窖和交易账簿,留下“茶商+票号”的经营痕迹。协同庆钱庄的“汇兑大厅”被改造成“茶商金融展”,通过票据、算盘等道具,讲述“茶商靠票号解决资金周转”的故事,将金融史与茶文化串联。

而“云锦成”“洪善驿”等传统茶馆,茶客可围坐八仙桌,品茉莉花茶、枣茶,听晋剧片段或评书。传承着茶博士“凤凰三点头”斟茶技法、茶客间的“茶礼互赠”代代相传的生活仪式。

当我们来到“又见平遥”的实景演出现场,看到了茶娘手持茶盏穿梭于市井,茶商以茶为礼洽谈生意的戏剧化场景。

“又见平遥”实景演出剧照(摄影:雷婷)

据了解,平遥的茶俗就在日常生活中,如待客茶就是古城居民的“社交刚需”。还有春节“敬天茶”、清明“踏青茶”、冬至“围炉茶”等茶俗随季节流转,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时间坐标。与别的地方不一样,这里有独特的煮茶法,推行着光漆茶盘、黑陶茶罐、铜制茶漏等茶器文化,甚至形成了“茶礼”。

最明显的感觉是,这里的居民守护传统,众多的商家创新转化,大量的游客体验传播,共同构成文化传承的生态链。

二、茶祖信仰背后的晋商精神

有意思的是,湖南有炎帝陵,山西也有炎帝陵,这里同样流传着茶祖炎帝的故事,更有着独特的“茶祖信仰”与祭祀习俗。

夕阳西下,古城墙的阴影渐渐笼罩了协同庆钱庄旧址。那些曾经驮着茶砖北上恰克图的驼队早已消失,但柜台上的茶渍、账本里的茶香、晋商后裔们仍在延续的茶礼,都在提醒着我们:有些商业文明,从未真正远去。

“万里茶路”全程超过5000公里,面临自然气候的严酷、商帮竞争的激烈,甚至土匪劫掠的风险。山西祁县茶商渠本翘在《山西票号史料》中记载:“茶商启程前必祭茶祖,非求福,乃记先人负笈贩茶之苦,以警后人。”据说,无论来自祁县、太谷还是平遥,茶商皆以“茶祖子孙”自居,建立起“同路同心”的商帮认同。

平遥古城的初心(摄影:宋小平)

晋商的成功不仅在于商业网络,更在于“诚信为本、义利并举”的商道伦理,这在茶祖信仰的仪式细节中得以落地。如在茶祖祭祀的供品选择中,“主供为新茶”,象征“货真价实”——茶商承诺所售茶叶必须为当年新茶,拒绝陈茶掺假,在清代《茶商规约》中规定“茶色不正者罚银三两”。祭祀结束后,供品需平均分给伙计、学徒与邻里,不得私藏。这一细节传递“利益共享”的商道原则——晋商认为“财散人聚”,只有让参与者共享收益,才能维持商帮的长期稳定。

平遥茶俗中的“三巡茶”礼仪(头巡敬茶、二巡续水、三巡叙谈),也体现晋商着“重义轻利”的社交准则:“头巡茶”以茶示敬,强调“以和为贵”;“二巡茶”以茶续缘,体现“长期主义”;“三巡茶”以茶明志,坚守“义在利先”。

在现代商业社会,茶祖信仰也正在经历“创造性转化”,“晋韵茶仓”将“祭茶祖”仪式简化为“开工礼”——员工入职前需参与净手、献茶、诵读简版《茶规》。茶商在与客户合作时,常以“茶祖在上”为誓,强调“合同如茶契,守诺重千钧”。

据说,在“平遥中国年”期间,居民自发组织“祭茶祖”民俗活动,通过集体参与强化“茶商后人”的身份认同。

看来,真正的商业精神,不仅需要制度的约束,更需要文化的滋养;真正的商业文明,最终会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信仰力量。

三、茶旅融合的新探索

进入这个“万里茶道”的关键点位,毅行团队在平遥古城放慢了脚步,尝试着用我们的脚丈量,用我们的眼观察,用我们的嘴体验。感受这里“茶旅融合”领域的创新性探索,看他们如何将茶文化与晋商文化、古城空间、现代消费需求深度融合。

创新中的平遥古城(摄影:宋小平)

在这里,“茶馆”不仅仅是“喝茶”,很多地方在重现场景,激活历史记忆。

从古城南门出发,沿着“仁义街—西大街—仁义北街”复原的清代茶商运输路线,沿途设置“茶担子”雕塑、“仿古凉亭”(茶商歇脚处)、“茶商日记”碑刻。游客也可以穿着传统服饰,挑着象模象样的“茶担”行走,感受当年“走西口”的艰辛与茶路的繁荣。

笔者作为年轻一族,通过手机扫描古城地标(如市楼、城墙),便触发了AR动画,能看到清代茶商队伍挑茶经过的场景,同时显示该地点的历史背景(如“此处曾是茶商票号兑换银两的‘茶银局’”)。

这一次,我们的主持人还化身创作者,在“平遥推光漆器博物馆”的“茶器定制工坊”,自由选择漆器纹样、茶器功能,现场设计并由商家制作专属茶器,等完成后,将作品刻上姓名并邮寄到家。

遗憾的是,即使知道“协同庆钱庄”旧址设立了“茶俗传习所”,由非遗传承人开设“茶礼课”、“茶器修复课”,我们也没时间去学习并将技艺带回日常生活了。更遗憾的是,这趟行程紧张,也没到虚拟的“平遥茶园”认养茶树,实时查看生长数据,收获时获得“虚拟茶青”,从而兑换“平遥茶礼”了。

茶主题民宿(摄影:宋小平)

好在,我们住进了茶主题民宿,体验了房间里的“晋韵茶器”,粗陶茶罐和铜壶,“茶主题床品”——上面印着茶路地图,早餐提供了“茶粥”“茶点”。

平遥古城,是这次万里茶道行旅中,值得停下来的地方。

责编:王德和

一审:黄磊

二审:王德和

三审:瞿德潘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