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 | 破“茧”须先正“心”

张米 曾祥殷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7-22 19:07:04

图片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题为《莫让“捧杀声”掩盖“真心声”》的文章。剑指“捧杀声”对政治生态的侵蚀,其危害之深、影响之广,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警醒。

文章提到个别党员领导干部正是只听身边趋炎附势之人的甜言蜜语,让实事求是、敢讲真话的干部群众坐冷板凳,不知不觉中掉进了“捧杀声”构筑的“信息茧房”中。

可以注意到,文章指出了一个重要的时代现象:“信息茧房”

这个概念通常用于互联网算法,但移植到官场生态中却更触目惊心——当领导干部被层层甜言蜜语包裹时,比普通网民陷入信息茧房危险百倍。

这个反差,真实揭示了政治生态中“信息失真”的特殊风险。网民困于茧房或许只是认知偏差,而党员领导干部困于茧房则可能带来决策失误、脱离群众的严重后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当前,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却在“捧杀声”中迷失了自我。面对上级,用政绩泡沫替代真抓实干;面对同级,以“哥们义气”消解批评监督;面对下级,在众星捧月中自闭了倾听渠道。

从本质上说,沉溺于“捧杀声”构筑的“信息茧房”,是在亲手为自己打造隔绝真相的牢笼。

这“茧房”的经纬,一条是趋炎附势者编织的甜言蜜语,一条是个别领导干部内心对虚妄赞美的贪恋,便由此产生对“不同声音”的刻意屏蔽。看似维护了表面的和谐,实则是堵塞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通道。而背后,正是对责任的漠视和对权力的误读。

可以看到,“信息茧房”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形成往往悄无声息,却能在日积月累中侵蚀掉求真务实的根基。

更甚者,“捧杀声”的蔓延会形成“逆向淘汰”。因为,当说真话的成本越来越高、说假话的收益越来越大时,敢讲真话者自然坐上“冷板凳”、被边缘化,周围就只剩下同质化的“回声”

比如,汇报时尽是“成效显著”,调研时满耳“群众满意”,最终导致小问题积累成大麻烦,才惊觉茧房早已密不透风。

破茧先破心 (1).png

欲破此“茧”,先正其“心”。

权力观的扭曲,让一些人把“被捧”当作地位象征;政绩观的错位,使“显绩盆景”比“潜绩根基”更受青睐。根本原因是忘了“权力来自人民”的朴素道理。倘若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小学生”自居,便不会在阿谀中飘飘然;倘若常念“捧杀之忧”,就会把逆耳忠言当作“政治体检”。

个别领导干部在“捧杀声”中迷失,表面是作风问题,归根究底还是党性修养问题,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必须整治的歪风邪气。

要知道,政绩泡沫堆不出民心所向,哥们义气换不来清风正气。只有以自我革命刮去浮躁,用求真务实筑牢堤坝,才是抵御一切歪风邪气的核心力量。

实事求是是最大的党性。破除“信息茧房”必须要首先淬炼党性作风,关键在于把实事求是的作风置顶践行。

唯有让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扎根于心,才能在阿谀奉承中保持定力,在为民服务中找准坐标。

唯有始终以党章为镜、以党纪为尺,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根本问题上保持清醒,才能在糖衣炮弹面前站稳脚跟。

防止“捧杀”歪风滋生蔓延,必须以制度的刚性约束来管根本、管长远,划定行为边界、明确奖惩导向,强化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才能让敢讲真话者有平台、受保护,让“吹鼓手”无市场、受惩戒。

赤诚之色涤尘垢,清风起于真心间。

面对赞誉,保持“警醒之心”;面对批评,视作成长良药。如此方能在喧嚣中守得住本色,于考验前立得住脊梁。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