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印记 传承奋斗精神——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三下乡团队探访马迹塘战史陈列馆

岳阳 姜亮 邓紫莎 郭煜   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07-20 18:00:45

新湖南客户端7月20日讯(通讯员 岳阳 姜亮 邓紫莎 郭煜)7月18日14时,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三下乡团队的成员们怀着崇敬之心,走进益阳市桃江县马迹塘战史陈列馆。在这座承载着烽火记忆的场馆里,一段段镌刻着忠诚与担当的历史缓缓铺展,让年轻的师生们在触摸历史温度的过程中,深刻感悟初心的分量,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推开陈列馆的大门,光影流转间,一部记录马迹塘战役的纪录片正静静播放。屏幕上,解放军战士冒着密集的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的震撼画面,与“半袋干粮”的动人故事交相辉映——当年,战士们即便腹中空空,也执意将仅存的粮食留给当地群众,军民鱼水情深的场景跨越时空,直抵人心。团队成员们屏息凝神,目光紧紧锁定在画面上:当看到在装备悬殊的绝境中,革命先辈们用血肉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用不屈意志坚守阵地时,不少人悄然红了眼眶。“此刻才真正明白,‘人民至上’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革命先辈血脉里的坚定信仰。”小杨轻声感慨,话语里满是动容。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团队成员们步入主展厅。展柜中,泛黄的战地日记字迹虽已模糊,却依然能读出字里行间的赤诚;锈迹斑斑的步枪静静伫立,枪身的每一处磨损都诉说着硝烟弥漫的激战;一双磨得发亮的绑腿,仿佛还留存着战士们在山野间奔袭的温度……

在展厅的显著位置,蒋顺学将军的军装笔挺如新,衣襟上的勋章印记虽已褪去光泽,却依然闪耀着烽火岁月的峥嵘。展板上,崔强、张军、仇万顺……一个个来自天南海北的名字整齐排列,标注着他们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这片土地上的坐标。“他们用最年轻的生命,兑现了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这份舍生取义的担当,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铭记、去学习。”团队的岳老师望着这些名字,语气庄重而深沉。

展馆一隅,馆长刘炳贤的事迹让所有人驻足良久。这位1954年出生的老党员,用30年时间走出了一条跨越10万公里的“寻忆之路”——他自筹资金,笔耕不辍,写下40万字的《血战马迹塘》,让300多位烈士的故事从历史尘埃中走出;2018年,他毅然捐出自家7间老屋,又筹资9万元建起这座陈列馆,多年来始终用退休工资维系着场馆的运转。不仅如此,他还牵头修缮了4处战斗遗址,推动建成多处烈士纪念设施。“他用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让英雄的名字不被遗忘,让英雄的精神代代相传。”讲解员的话语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切体会到,守护红色记忆本身就是一种最动人的传承。

移步室外,一架歼侦6战斗机静静矗立在阳光下。这架1964年服役、2010年退役的“功勋战机”,仪表、降落伞、副油箱均保持着当年的原貌。机身铭牌上,清晰记录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一位特级飞行员驾驶它执行侦察任务时,突遇敌机拦截,他凭借过人的智勇与过硬的技术,成功击落敌机并安全返航。不远处,一辆历经风雨的坦克静静陈列,钢铁履带虽已锈迹斑斑,却仿佛仍带着战场的硝烟,无声诉说着那段保家卫国的激昂岁月。

当日16时许,团队成员们徒步来到伍家仑战役烈士纪念林。阳光穿过层层枝叶,在纪念碑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庄重而肃穆。大家整齐列队,手捧鲜花缓缓走向纪念碑,郑重献上鲜花后,深深三鞠躬。仰望高耸的碑身,耳畔仿佛回荡着70余年前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呐喊,心中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今日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那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安宁。

“从战火纷飞的战场到书声琅琅的校园,时代的坐标在变,但革命精神的内核始终闪耀。”返程途中,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马迹塘之行,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了青春血脉。未来,他们将把革命先辈的担当与执着,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在教育岗位上坚守初心、践行使命,让奋斗的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责编:陈建

一审:陈建

二审:李云建

三审:姚瑶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