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璇 常德融媒 2025-07-19 11:15:05
近日,常德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队深入河洑山区域,开展新发现文物专项调查。
此次工作聚焦摸清该区域文物资源的“家底”,工作队成员对前期掌握的潜在文物点进行了“地毯式”踏勘。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本次普查在扎实的地面踏勘、实地走访等传统工作方法基础上,创新性融入现代科技手段。无人机航拍、RTK(实时动态差分定位)精准测绘、全站仪精密测量等技术与传统踏查方式紧密结合,形成人力与科技的合力,成为提升普查效能的关键支撑。
工作队重点调查河洑山历史遗存,这里是常德会战的主战场之一。针对前期排查发现的线索,调查队新发现一处抗战碉堡。常德博物馆文物保护部主任刘志博向记者介绍:“从形制、功能与材质等方面来看,该处碉堡与此前已经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常德会战碉堡群’共性十分明显,推测其同为1943年常德会战期间建造。”这处新发现,进一步充实了常德会战军事防御体系研究的实物资料。
调查现场
拍照存档
跟随调查队的步伐,在武陵区河洑镇犀牛口社区段沅江边,记者来到一处被称为“石柜”的建筑前。据悉,石柜又称矶头,是三面环水、一面连接堤岸的建筑物,是保护堤岸不受江水侵害的重要设施,其核心作用是分流江水冲击力、稳固堤岸,防止城墙及沿岸建筑被洪水冲毁。记者在现场看到,技术人员操作搭载RTK模块的无人机进行抵近拍摄,利用厘米级定位精准捕捉该处新发现石柜的结构及周边环境影像。通过航拍建模,普查工作的精度、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现场测量
补充航拍资料
此次普查采用“科技+人工”模式,获取高清影像数据十分详实,所有资料将纳入文物数据库。下一步,常德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将继续运用创新技术手段,确保完成全域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建档工作。
责编:黄琼
一审:黄琼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常德融媒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