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9 08:45:09
文|黄嘉
200余件傩面具,或威严庄重,或憨态可掬,静静陈列在灯光下,诉说着千年的文化记忆。7月,这场名为“面具、迷宫或游戏的主人——傩面具艺术体验展”的展览,不仅是湖南美术馆打造“民间美术系列展览”品牌的重要实践,更让古老的傩文化走出书本与仪式,成为现代人可触摸、可参与、可对话的“非遗活态传承”。
人有难,方有傩
“人有难,方有傩。”古汉字中“傩”本为“难”,先民遇困厄时以仪式驱邪,催生出“傩”。这种源于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现象,发轫于远古驱鬼逐疫仪式,后演变成集宗教、习俗、传说、音乐、舞蹈、戏剧等于一体的活态遗产,成为人们寄托愿景、驱邪纳吉的重要仪式。
辰州傩戏、梅山傩戏、侗族“咚咚推”及泸溪傩面具等相继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遗。湖南傩文化保留了楚文化“信鬼好祀”基因,成为先民与自然界沟通的精神桥梁。展览特别呈现了巫楚文学成果,从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人神互动场景,到沈从文《神巫之爱》等的民族志书写,既展现傩文化在湖湘的深厚根基,也凸显其学术研究价值。
让傩面具“说话”
“如何让沉默的展品自己讲述故事?”近年来,湖南美术馆探索“以人为本”的展览叙事策略,此次展览打破传统陈列模式,让傩面具成为叙事的主角。
走进展厅,首先会看到一张湖南傩文化分布地图。湘西“毛古斯”、湘北“打倡”、湘中“梅山傩戏”、湘东“手狮灯舞”、湘南“临武傩戏”等,一目了然。展览通过实物、国潮手绘、互动体验等形式,呈现傩面具的历史脉络、工艺特征、文化内涵与类型分类。
土地公公、歪嘴秦童等专用面具,开山、先锋小姐等兼用面具,郎君、先生等通用面具以及吞口面具等大型“驱傩神面”被巧妙地组合陈列。
展览布置还原原初功能场景,如将门楣驱邪的“吞口”面具与迎神的傩神轿组合摆放,使展品更全面地展示和“叙述”自身特色,也使观众能从新的形式上直观体验展品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让观众跟着面具的讲述,走进傩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生活场景。
在闯关解密中理解傩
狞厉、可怖是人们对傩面具的普遍印象。“庆典中的面具”展览单元特别展示了传统仪式“还傩愿”的面具,并采用暖色调设计风格,让人感受到傩文化温暖的一面。先锋小姐的沉静、开山的威严、唐氏太婆的慈祥以及八郎的喜悦,尽显人生百态。
展览设计了一系列“闯关任务”。观展手册化身“冒险门票”,引导观众探索傩文化中的生死观、自我认知,以及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等哲学议题。迷宫式的展览布局隐喻傩文化的复杂性,并引向对现代性的追问。展览中,观众将面临自我与他者的选择。选择“自我”,遇见象征着生命不息的三霄娘娘、祈愿丰收的土地公公、药到病除的孙思邈、公正的判官等,体验“生老病死”;选择“他者”,遇见智慧的和尚、怒目的韩信、哀婉的孟姜女、诙谐的秦童等,感受“喜怒哀乐”。观众在选择、探索、发现、沉思中,亲历从传统仪式到现代意义的转译过程。
现代语境下的“还傩愿”
先民们面对的世界,是紧紧包裹在神秘性中的。今天的人们似乎已经很难“在地”感受世界的神秘性,似乎一切都可以归入某种因果解释当中。但是作为血肉之躯,我们仍然操劳于大地之上、他者之间。我们仍然体验着生命的愉悦、老朽的无助、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畏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内在的困顿和来自他者的陌异近乎同构。我们到底如何与他者相遇于这个世界?
无论如何,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很多时候是很难被人掌控的。于是,在经历自我的“生老病死”与遭遇他者时的“喜怒哀乐”之后,观众被引导汇聚至“原始森林”,即展览的第四单元“傩润万物”。在这里,只有神兽面具与原始森林的氛围,它既是一个疗愈空间,也是一种“无我”的敞开状态,观众可以任由自己的感觉自动运行。
“我把好言对你讲,你把喜钱加几重。恭贺恭贺大恭贺,愿已勾完回洞中。”展览结束时,辰州傩戏《姜女勾愿》的片段缓缓呈现,如同传统“还傩愿”仪式,送上一份特别的祝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大家都能保持自身的主体性,成为“游戏的主人”,而非游戏的“NPC”(非玩家角色)。
(本文作者系该展览策展人)
迷宫之中,古今同游
文|张未末
湖南美术馆的傩面具艺术体验展,构建了一个多重主体对话的场域。展览通过当代策展逻辑激活了文化基因,从神话原型、策展叙事、馆际联动等向度,让傩文化成为连接古今、城乡、学者与公众的精神容器。
“傩面具”,承载着先民对神灵世界的集体想象。傩是神灵人格化的媒介,在傩戏中“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在神话与历史的结构中,傩面具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链接着神话与历史的关系。展览通过原型激活,找到具有原创性的介质与嵌合点,使傩文化从民俗标本升华为可对话的精神母体。
“面具、迷宫或游戏的主人——傩面具艺术体验展”展览现场。黄嘉供图
展览以游戏化叙事打破传统“观看—被看”的单向结构,实现了策展人、观众、展品的主体间性互动。展览空间抛弃线性展陈,化身迷宫式游戏场。观众手持“法器”地图,在五大任务中解锁文化密码,从“观看者”变为“激活者”。美学接受上注重代际弥合,以萌化的设计降低认知门槛,同时保留“开山神”等经典形象的原始张力。分层叙事策略,使不同年龄层与学识水平的观众在同一空间获得差异化的有效接受,实现公教功能普适化。这个充满巧思的展览互动空间,让观众能以独立个体的身份思考“我是谁”;而空间里的面具,既像扮演他人身份的道具,又像一面镜子,让观众看见自己内心的投射。
展览背后的馆际合作模式,既是“省市联动”的深化探索,又揭示了“文艺赋美乡村振兴—省级平台转化”的新路径。常德澧县溪上博物馆作为湖南首批39家“乡村博物馆”之一,长期收集民间的傩面具、神图、法器等,其藏品承载着湘黔周边傩祭的完整记忆链。创始人雷鸣视傩面具为“先民宇宙观的钥匙”,但受限于基层传播力,文化密码长期“沉睡”。湖南美术馆以省级大馆力量,破解了乡村博物馆的公共空间短板,联合民俗学者梳理傩文化从“驱邪工具”到“精神分析媒介”的学理脉络,让专业阐释丰富感官体验。这种合作构建了“乡村存基因、城市育新种”的文化保护闭环,为破解“乡村文化空心化”提供了湖南方案。
基于此次展览的范式突破,以傩面具为例的地域文化当代转化已显现明显趋势。一是数字孪生与活态传承并进,通过建立相关三维数据库,结合全息投影复现傩面乃至傩戏场景。二是跨界融合重构文化边界,探索“傩文化+心理疗愈”“傩舞+现代舞”等路径,让传统符号融入日常美学。三是公共文化机构在此进程中居核心枢纽,美术馆将边缘文化推向主流视域,博物馆以学术研究守护文化基因,而数字平台实现无界传播。三者合力,方使傩这般古老的地方性知识,在当代精神图景中重获主体地位。
在这场展览迷宫中,傩面具已从祭祀法器蜕变为联通多重主体性的精神容器。它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也映照着今人对身份的追问;它凝聚着溪上博物馆的乡土坚守,也彰显着省级场馆的创造性转化。傩文化的新生证明,地方性知识要在全球化时代存续,既需坚守文化基因的“本真性”,更要通过公共空间的重塑,使其成为多元主体对话的活态场域。
当孩童为绘制的“赛博傩面”命名时,当青年与“怒目金刚”对视时,傩文化便完成了从古老神话到当代想象的华丽转身。而公共文化机构的价值,正在于缔造无数个这样的瞬间——让传统活在当下,让未来听见远古的回响。正所谓:面具之后,人神共舞。迷宫之中,古今同游。
责编:蔡矜宜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