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亮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8 13:30:55
大湘菜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喻亮
编者按:
自去年省委书记沈晓明专题调研湘菜产业并强调推动“减油减盐”健康新湘菜研制与推广后,三湘大地掀起了一场湘菜变革的热潮。从厨房炉灶到百姓餐桌,从行业机构到餐饮企业,各方力量汇聚,让健康新湘菜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成为湘菜发展的新方向。
“健康新湘菜”,并非对传统的颠覆,而是一场温柔的革新。本期报道,大湘菜报对话饮食文化专家舒文峰,从文化、历史、口味、技法等多视角探寻“健康新湘菜”的定义与标准。
大湘菜报记者:在您看来,“健康新湘菜”怎么来定义,与传统湘菜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它是否意味着对“辣”“重口味”的否定?
舒文峰:我认为“健康新湘菜”可以这样来定义:以科学营养为核心,通过食材升级、技法优化、精准调味等方面重构湘菜,实现传统风味与现代健康需求的平衡。
传统湘菜与“健康新湘菜”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目标是对极致味觉刺激的追求,所以它在调味方面重油、重盐、重辣、重调料;在食材方面要求不高;技法方面以爆炒油炸为主。后者追求风味与健康双赢;调味讲究控油减盐、辣味分层;食材要求较高,强调安全有机,以鲜食为主,轻加工;技法上蒸熘白灼占比提升。
“健康新湘菜”不是单纯对“辣”与“重口味”的否定或者排斥,而是智慧化呈现:一是辣源升级,鲜椒或发酵椒替代辣椒精,突出自然辣香。二是减辣不减味,通过高汤鲜味、天然香料来补足风味,实现“辣得清爽,鲜得立体”。三是拒绝无节制用油盐、焦化烹饪,保留湘菜灵魂但剥离健康负担。 四是用“精准的克制”释放更深层的湘味——辣仍可以是主角,但辣得通透,浓烈依旧在,却浓而不腻。
“健康新湘菜”不是对“辣”与“口味”的背叛,而是以更科学、更精致的方式延续湘菜的灵魂。它用克制表达浓烈,用精准取代粗放,最终实现的是“辣得清爽、鲜得自然、香得通透”的现代湘味美学。正如湖南人骨子里的“霸蛮”精神,“健康新湘菜”的本质是“既要吃得酣畅淋漓,也要活得健康长久。”这才是对湘菜文化最深刻的致敬与革新。
大湘菜报记者:您认为“健康新湘菜”的核心标准应该包含哪些?
舒文峰:基于健康理念与传统风味的融合与平衡,“健康新湘菜”的核心标准可浓缩为以下五点:
第一点是食材本源化。优先选择当季鲜蔬、生态禽畜、野生水产(如河鲜)、非转基因豆制品。严格限制工业腊制品、高钠腌菜、人工合成添加剂。还要做到特色升级有机辣椒(鲜椒>干椒)、冷压茶油或菜籽油替代动物油等。
第二点是烹饪清洁化。技法调整,蒸、熘、白灼占比提升至40%以上,减少爆炒油炸。控油控盐控调料,还要控温,杜绝焦化,保留食材脆嫩。
第三点是营养结构化。寻找饮食黄金比例,如荤素比1:3,主食搭配杂粮;实现蛋白质优化,水产、豆类占比>50%;用菌菇、高汤代盐,钠含量降25%, 实现隐性减盐。
第四点是辣味层次化。辣源三重奏:用鲜椒提清香(螺丝椒),用发酵椒增醇厚(古法剁椒),用香料补层次(紫苏、山胡椒油等),提供微辣、中辣选项,辣感清晰不灼胃,实现辣度可控化。
第五点是风味自然化。鲜味来源,用骨汤、菌菇汁替代味精;发酵提鲜,活用豆豉、米醋、腐乳等;减少配料覆盖,吃出食材原香,凸显本味。
用 “四减两增”(减盐、减油、减精加工、减添加,增鲜、增天然辣)实现“辣而不燥,鲜而不薄,浓而不腻”,在科学框架内释放湘菜灵魂。
大湘菜报记者:从文化角度来看,“健康新湘菜”是否有历史基础?传统湘菜中哪些元素本身就符合“健康”属性?哪些需要改良以适应现代健康需求?
舒文峰:从文化视角看,“健康新湘菜”并非全新概念,而是对湘菜传统中健康智慧的延续与科学化升级,其历史基础与改良需求如下:
第一是历史健康基础
1.“因时因地”的食疗智慧,湖南湿热气候催生了以辣驱湿、酸开胃的饮食哲学。辣椒(明末传入)用于发散湿气,酸味(如酸菜、泡菜)助消化,形成“酸辣调和”的体质调节体系,符合中医“以食为药”理念。
2. 食材的天然养生属性,传统湘菜善用本地祛湿食材,如薏苡仁、芡实,健脾利水;木耳、黄花菜清热;腊味熏制亦为防腐驱湿的古老智慧。
3. 技法保留营养,蒸、煨、炖等技法,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减少营养流失,与现代低温烹饪理念相通。
第二是传统中符合健康的元素
1. 风味层次替代单一重口,湘菜自古强调多味复合(酸辣、香辣、鲜辣),非依赖纯咸油。例如豆豉、紫苏、山胡椒油等天然香料提鲜,减少人工调味料依赖。
2.植物性食材占比高,湖南“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家常菜中时令蔬菜、河鲜,占比显著,符合现代膳食均衡原则。
3. 发酵食品的应用,酸豆角、剁椒等发酵菜品富含益生菌,助消化且替代盐分摄入,是传统智慧的健康典范。
第三是需改良以适应现代健康需求
1. 控制油盐的粗放使用。传统家常菜及宴席中腊肉、腌菜、动物油脂过量,推高血压风险。需减少深加工肉制品,推广鲜食材(如桂东高山蔬菜)。
2. 优化烹饪方式,减少爆炒油炸(油温易超200℃产生有害物),增加蒸、白灼、低温慢煮比例,如“减油版剁椒鱼头”。
3. 科学量化替代经验主义,传统依赖厨师手感,现代需制定“减盐减油”标准,配套限盐勺、低钠调味品。
4. 调整宴席饮食结构。宴席需降低荤腥比例,增加豆制品、水产,推动“荤素1:3”的黄金结构。
总结来说,“健康新湘菜”是传统食疗智慧与现代营养科学的融合,保留“因时制食”“天然调味”的核心文化,改良油盐依赖与加工方式,在守护“湘魂”的同时,要让辣更清爽、鲜更本真。
大湘菜报记者:推广“健康新湘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舒文峰:推广“健康湘菜”面临的核心挑战也在于如何平衡传统风味与现代健康需求,同时突破多方阻力。主要难点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第一是口味习惯的顽固性与消费者的惯性。湖南本地食客长期适应重油盐辣口味,对减盐减油菜品易产生“风味不足”的抵触心理。 还有餐饮业顾虑,厨师担忧清淡化降低菜品吸引力,尤其社会餐饮中大众层面的市井宴席、大排档等场景难以快速转变。
第二是传统工艺的革新难度。对腊味、腌制品的依赖,腊肉、腌菜等湘菜灵魂食材高盐高脂,低盐工艺需重研发(如低钠腌制、减脂熏制),且成本较高。技法需要调整或者转型,爆炒、油炸等传统技法用油量大,需推广蒸煮焖炖等健康技法,但需重新培训厨师并调整厨房设备。
第三是标准化与执行的矛盾。量化难题,如何精准定义“减盐减油”(如油盐具体减量比例)并保证风味统一,缺乏成熟的地方标准支撑。监管存在盲区,家庭烹饪、小型餐馆难以监控,依赖自觉性,而政策主要覆盖连锁餐饮与预制菜企业。
第四是产业链协同不足。上游供应滞后,低钠调味品、健康油脂等替代品研发不足,商超低盐专柜覆盖有限。下游推广断层,预制菜企业需配合开发健康新品,但市场对“减味”产品接受度存疑。
第五是家庭场景的渗透阻力。主厨习惯难改,家庭烹饪依赖经验主义,限量盐勺、低钠盐等工具推广缓慢。健康认知差异,中老年群体对油盐危害意识较弱,需长期科普(如“三高”年轻化与重口味关联)。
整体来看,“减盐减油不减味”的技术瓶颈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路径依赖,是“健康新湘菜”推广的最大壁垒。破局需三方合力,政策强制(如湘菜大师评选纳入减油盐标准)、技术赋能(AI优化调味)、消费者教育。
大湘菜报记者:从行业或个人角度,未来要如何推动健康湘菜的普及?
舒文峰:从行业和个人双重视角出发,未来“健康新湘菜”的普及需协同推进以下关键行动:
一、行业角度——系统化构建生态
1. 标准制定与认证
制定省级“减盐减油”新湘菜标准(如油盐量化指标、烹饪技法规范),纳入湘菜大师评选体系。 推广“营养健康餐厅”认证,要求菜单标注油盐含量及营养信息。
2. 菜单重构与技术创新
菜品逐步再设计,核心菜品减油盐10%-20%,增加蒸煮焖炖菜品占比。技术赋能,研发低钠调味品、油盐替代品(如发酵辣椒增鲜),利用AI优化风味配比。
3. 产业链协同与场景拓展
预制菜企业开发低脂低钠产品,商超设健康食品专柜,外卖平台添加“少盐少油”选项。 联动湖南各类美食节、食博会推广健康湘菜,评选标杆企业。
二、个人角度——生活化渗透习惯
1. 烹饪习惯转变
家庭使用限盐勺、低钠盐,以香辛料代辣椒,低温快炒替代爆炒。学习“蒸菜”“白灼”等技法,控制用油量。
2. 健康点餐选择
优先选择标注“减盐减油”的菜品,主动要求调整辣度(微辣/中辣选项)。搭配高纤食材(如杂粮主食、时令蔬菜),平衡荤素比例(1:3)。
3. 参与科普活动
加入社区营养指导员培训,推广健康手册。通过短视频分享“控油轻盐”食谱,影响家庭与社群。
行业端以标准为锚、技术为刃,重构餐饮供应链;个人端以习惯为基、选择为矛,重塑消费文化。二者融合,双向合力破局,方能让“辣而不燥,鲜而不腻”的“健康湘菜”从政策文本走入日常烟火。
后记:
为推动“健康新湘菜”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更清晰、更具共识,大湘菜报在行业内启动“什么是健康新湘菜”为主题的大讨论,通过多维度、多主体的深度对话,凝聚人民群众智慧。
这场大讨论不仅在于给“健康新湘菜”下一个定义,更在于让行业能够既守住“湖湘烟火气”的根,又长出“适配现代生活”的新枝;让每个湘菜人都成为健康理念的参与者、实践者,最终让“健康新湘菜”从概念走向餐桌,从行业共识变成消费选择。
责编:喻亮
一审:何婷
二审:丁伟
三审:瞿德潘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