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8 09:56:00
新湖南客户端7月18日讯(通讯员 雷婷)七月中旬,豫南桐柏山迎来酷暑高温,禺峰野茶园在烈日下却更显苍翠。南阳市赊店古镇,青石板路与斑驳砖墙仍诉说着万里茶路的辉煌过往。7月17日,万里茶路中国行2025毅行团队探访禺峰野茶园核心区,并沿茶路北上,走进历史悠久的商贸古镇——赊店。
桐柏野茶:延伸产业链,打造大产业
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阳市东南部,兼具南北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优美,适宜生产优质茶叶。当地野生茶树多为群体种,根系发达,耐寒耐旱,茶叶内含物质丰富,以其“香高味醇、耐冲泡”,与人工茶园茶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近年来,当地政府将其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支持野茶开发,推动“野生资源+标准化生产”模式落地,大力弘扬“桐柏山茶祭”“茶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打造高端区域品牌。
清晨的禺峰野茶园,阳光在野茶树的枝叶间跃动,在地面投下细碎光斑。与人工茶园不同,这里保留了原生茶林的生态多样性,茶树与千年金钱桂、兰草共生,地表则覆盖了一层腐殖土。
(田予峰总经理向同行人介绍野茶树)
禺峰野茶园总经理田予峰介绍,禺峰野茶自古生于桐柏山,因此并不需要过多的人工打理即可采摘,该茶园采用“有机采集+生态管护”模式,不施农药化肥,依靠天然生态链达到除虫与获得有机肥的效果。
目前,桐柏县野茶产业种植规模稳步扩大,“野茶+深加工”发展模式不断提速,延伸了产业链,部分企业引进绿茶、红茶等清洁化生产线,推广“低温杀青”“分段揉捻”等工艺,保留野茶的“鲜爽”特性。同时,大力推动“野茶+文旅”,打造“茶园观光+采摘体验+茶艺表演”线路(如程湾镇“野茶谷”项目)。同时,制定《桐柏野茶生产技术规程》,对采摘标准、加工流程、储存条件等作出规范。该县正以“产业链延伸”为方向,努力推动“小野茶”向“大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建设“豫南野茶第一县”。
赊店古镇:万里茶路的水陆交接枢纽
继续向北86公里,毅行团队抵达赊店古镇。
作为万里茶道水陆转运的重要节点,南阳赊店古镇至今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商业街格局,镇内茶行、茶栈林立,众多晋商茶号在此设立分号,年转运茶叶超百万斤,甚至带动了当地包装业、运输业的繁荣,是中原地区茶叶贸易的核心集散地之一。青石板路上深浅不一的车辙痕,仍在诉说着当年“南船北马”的运输盛况。
山陕会馆,正门外的琉璃照壁历经百年,依然富丽堂皇,与会馆内以青砖筑就的百余间建筑物一道,静静守望着不再有茶商马蹄声响起的古街,这里,正是该地富商云集、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见证。
(山陕会馆内的琉璃照壁)
山陕会馆与晋商息息相关,自然也与万里茶路联系紧密。据《重兴山陕会馆碑记》记载,仅会馆第三期工程就募集资金87788两白银,其中茶商贡献尤为突出:盒茶社、蒲茶社等茶商组织捐银占布施总额一半以上,厘金银中茶商份额同样可观。
(《重兴山陕会馆碑记》记载茶商捐献拓片)
赊店古镇博物馆的茶道枢纽展区,实体文物有限,但一幅清代茶路转运示意图清晰标注了此处“南茶北销”的关键地位。其中展出的《行商遗要》手抄本显示,赊店在万里茶路中具有“北走汴洛,南贯云贵,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枢纽地位。文献详细记载了各类茶叶在此缴纳厘金的标准,与会馆碑记中的茶商捐银数据互为印证。
赊店古镇的茶产业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的产物——它承载着“万里茶道”的辉煌记忆,也面临着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时代命题。如何将传统茶贸易的历史基因转化为现代产业优势,将赊店打造成中原地区“茶文旅融合”的特色样本,重现“茶埠重镇”的生机与活力,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
从烈日下的野茶林到赊店古镇的深巷,茶香仿佛穿越时空。当毅行团队触摸会馆内磨损的门槛时,恍然可见当年骡马嘶鸣、茶箱堆积的盛景。未来的路,还在一步步拓展前行……
责编:陈宇
一审:黄磊
二审:王德和
三审:瞿德潘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