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日报 2025-07-18 08:56:07
苏联援华航空队部分队员在芷江机场的合影
【编者按】
泛黄的照片里,凝固着永不褪色的记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烽火岁月里的坚毅面孔;一段斑驳的旧时光,镌刻着民族存亡关头的壮烈与荣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历史的年轮转过经年春秋,那些定格在相纸上的烽火身影、战地瞬间,依然传递着穿越时空的力量。
历史从未远去,它就在一帧帧影像里生生不息。“老照片里的抗战故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循着光影的线索,回望那段血与火淬炼的岁月,在回溯中汲取力量,在缅怀中砥砺前行。敬请关注。
今年“梨花开遍了天涯”的季节,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同英雄的俄罗斯人民一道重温历史、缅怀先烈。中国、苏联分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和欧洲主战场,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相互支援,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深厚情谊,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似伏尔加河宽广深沉,成为中俄世代友好的不竭源泉。
“正义之剑”斩“飞魔”
——苏联援华航空队在芷江抗战的故事
怀化日报特别报道组 杨博媛 吴涛 肖军
7月17日,抗战名城芷江,天空如大海般蔚蓝。
位于七里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旧址,“血”字形造型的受降纪念坊在阳光下巍然屹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旧址内的“血”字形造型的受降纪念坊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的一间办公室里,一本题为“正义之剑——苏联援华航空队抗战史实陈列”的效果图册摆在桌面上。
“这个专题展将分为苏联援华、山河破碎、并肩作战、英雄不朽4个篇章,即将在飞虎队纪念馆进行布展。”馆长吴建宏指着效果图册介绍。
“正义之剑——苏联援华航空队抗战史实陈列”效果图
芷江,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地。也是美国援华“飞虎队”大本营之一,其辉煌的战史广为传颂。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美国援华“飞虎队”来华前,苏联援华航空队就参加了中国的抗战,在芷江驻扎了一个航空大队,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鹰击长空,战果累累。
当天,在芷江,记者看原始视频、查历史档案,访文史专家和抗战老兵,了解苏联援华航空队芷江抗战的史实。
从苏联飞来的“天兵”
1938年,中国全面抗战进入第二年,作为前线机场的芷江机场修建到了扫尾阶段。
停在芷江机场的苏联航空队的飞机
由于前方战事趋紧,国民政府航委会航空第二修理厂、航空第九总站、第二油弹库等机构从武汉陆续进驻芷江。
这年10月初的一天拂晓,晨曦初露。航空第九总站值班参谋将站长胡一之从睡梦中叫醒,告知国民政府航委会主任周至柔打来电话找他。
这么早打电话,胡一之感到事情紧急,穿着短裤就往值班室跑去。
“为加强对长沙、南昌等城市的防卫,今天苏联援华航空队有21架飞机进驻芷江机场,你要确保飞机安全降落。”周至柔在电话那头下达命令。
当时的芷江机场
“主任,您是不是搞错了,机场刚修好跑道,机坪及其他设施正在扫尾,要降落这么多飞机,安全没有保障啊!”机场没有竣工就要降落飞机,从事多年场站工作的胡一之闻所未闻,怀疑自己听错了。
“有了跑道就能起降飞机,非常时期,你抓紧准备,出了问题军法从事!”周至柔语气十分严厉,没等胡一之说话就把电话挂了。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胡一之喜忧参半。高兴的是,由苏联空军抽调人员和装备组成5个航空大队来华参战,无疑是“雪中送炭”。此前中国空军飞机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后期几乎拼光,急需补充。新修的机场将迎来首批“战鹰”,湘西的蓝天有了一支抗击日寇的“天兵”。忧虑的是,机场还未竣工,万一出事,自己脑袋不保。
此时,胡一之睡意全无,连忙找来机场负责设计、施工的工程师林泽群,了解机场跑道质量没有问题后,又带领场站人员将跑道上的杂物清扫干净。一切准备妥当,他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下午5时许,从正北面西晃山方向传来飞机马达的轰隆声,不一会儿,21架成7个品字形队形的苏制N-15、N-16战机飞抵芷江县城上空,飞机巨大的轰鸣声似一阵阵惊雷,震撼着这座沉静的千年古城。
顿时,古城沸腾。百姓纷纷拥上街头,翘首昂望远方飞来的“战鹰”。一架架银灰色战机如同一群高高翱翔的雄鹰,在县城上空绕城飞行一圈,向古城人民致意,然后依次由南向北徐徐降落。
这支代号“正义之剑”的苏联援华航空队,在队长伊凡诺夫斯基率领下,从苏联阿拉木图起飞后,沿着一条缺乏机场和导航设施的航线飞往中国,经伊宁、迪化(今乌鲁木齐)、哈密到达兰州,在兰州进行检修和加油后,匆匆直飞芷江。
当时苏联援华航空队驻地“环球大旅社”地段
芷江县城南端体育场旁的“环球大旅社”,是苏联援华航空队的驻地。当晚,驻芷江的国民党宪兵司令官谷正伦中将、第六战区司令部陈步云中将等军政要员在这里举行酒会,欢迎苏联援华航空队的到来。
战争年代是异常忙碌的,时间如同一根紧绷的弦,没留给人半点松弛和喘息的机会。苏联援华航空队到达芷江第二天,就开始进行熟悉地物、掌握航线、适应空域等战前强化训练。
半个月后,苏联援华航空队便熟悉掌握了芷江西北高峻、东南凹陷的山间盆地特殊地貌,以及具有明显参照特征的天雷山、西晃山、明山及邻近的雪峰山、沅水等地物标志。航空第九总站、航空第二修理厂、第二油弹库也抓紧为苏联飞行员参战做好机场气象、通讯、导航、油弹等各项准备。
芷江机场,这一处后方机场,在尚未竣工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了临战状态。
空中勇士大显神威
进驻芷江一个月后,苏联援华航空队便迎来了首战。
苏联援华航空队队员在做起飞前的准备
1938年11月8日中午,芷江防空指挥部接到情报,说日本海军第12航空队一批轰炸机沿洞庭湖、经常德朝芷江方向飞来,企图轰炸芷江机场。
霎时,芷江县城内外响起一阵阵空袭警报声。苏联援华航空队队长伊凡诺夫斯基率6架战机腾空而起,直冲云霄,钻入高空的云层里隐蔽待战。
半小时后,18架日本93式轰炸机像一群聒噪的黑乌鸦,紧贴着芷江北部明山山顶超低空飞来,机身上血红的太阳旗标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飞机马达轰鸣声如鬼叫狼嚎,一过明山便迅速爬高,直扑芷江机场。
苏联援华航空队从芷江机场升空作战
此时,升入高空的6架苏联战机钻出云层,如猛虎下山般向日机俯冲下来。成品字形队形的日机仓促应战,用机枪构成严密火网,企图阻止苏联“战鹰”的攻击。
苏联援华航空队战机充分利用自己高速、灵活的性能和娴熟的战斗技巧,在敌机群中横冲直撞,搅得敌机乱成一团,然后捕捉战机,紧紧咬住敌机发起近距离攻击。天空中火光闪射,哒哒的机枪声响成一片。
“日机完蛋了!日机完蛋了!”地面突然有人大声呼叫起来。原来躲在防空洞里的人们纷纷跑了出来,顾不得漫天纷飞的弹片和敌机扫射的危险,观看日本“飞魔”受惩的壮观一幕,一架日机尾部拖着浓浓黑烟,像断线的风筝一样摇摇晃晃直往下窜,坠落在城东北10余公里的艾头坪乡唐家桥村的稻田里。
人们刚转过脸来,又见3架苏联战鹰从头顶一掠而过,朝着第二编队的2架日机猛冲过去,一阵哒哒的机枪声响过,又一架日机尾冒红光,坠落在麻阳高村镇。
遭到突然袭击的日本轰炸机群失魂落魄,惊慌失措地将携带的炸弹胡乱扔下去,然后各自慌忙逃命。苏联飞行员岂肯放过这一歼敌良机,3架苏联N-16战机加速紧追上去,一起咬住一架日机开火,将日机被打得凌空开花。
这次空战,苏机6架对日机18架,击落日机3架,9名侵略者丧命。以少胜多,“正义之剑”大显神威。
苏联援华航空队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芷江军民的士气。当天,芷江县城召开盛大祝捷会,各界人士纷纷送去慰问品,慰劳奋勇杀敌的空中勇士。
苏联援华航空队飞行员在作战中英姿
苏联援华航空队芷江首战,《申报》曾报道:“八日,日机18架经岳州袭于芷江,被击落3架,一落唐家桥,一落麻阳高村……飞行员悉数毙命。”
苏联援华航空队在芷江期间,除在芷江基地上空痛歼来犯日机外,还全力配合前方中国地面部队作战。据《芷江县志》记载,驻芷江苏联航空志愿队曾参加武汉、南昌、广州等保卫战,多次袭击日军机场、码头和阵地,重创日军。
异国勇士活泼快乐
苏联援华航空队队员在空中是勇士,在地面却是一群活泼快乐的年轻人。
“穿着简朴,待人和蔼。”曾在芷江机场参加抗战的数名老兵回忆苏联飞行员战斗之余的故事。
每天清晨6时,他们准时起床,沿公路往4公里外的七里桥等处作长距离跑步锻炼。晚饭后,年轻飞行员们脱光上衣,在操坪里踢足球。
苏联援华航空队部分队员在芷江的合影
遇上阴雨天,偶尔也看到他们遛遛街、逛逛商店。有时出于猎奇,他们也买一点土特产品。一次,一位苏联飞行员买了把铜制的水烟袋,学着抽烟,由于没掌握好吸吮技术,结果把铜管中带有烟味的水吸进喉中,呛得直流眼泪,惹得同伴和周围群众哄堂大笑。
飞行员们对芷江本地产的小鞭炮很感兴趣。1939年春节时,他们买来一封封小鞭炮边走边燃放,或送给跟随的小孩燃放,玩得十分开心。当地舞龙队到其住所门前舞龙耍狮,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小鞭炮一封接一封放个不停,为舞龙队员鼓劲助兴。
芷江县城㵲水河
驻地旁有一条河,也是飞行员们爱去的地方。盛夏,每当征战归来或踢完足球后,他们三五成群在清澈见底的河水中追逐戏耍,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清爽。
苏联航空志愿队来自有建制的正规苏军,作战勇敢,且纪律严明,在芷江期间,从未涉足茶楼酒馆、舞厅戏院,甚至向中方要求降低生活标准。
1941年初,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局吃紧,苏联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5个苏联援华航空大队奉命陆续回国,驻扎在芷江机场的苏联援华航空大队也于当年2月撤离了芷江。
不朽功勋永远铭记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刻,苏联援华航空队在南京、武汉、重庆等地‘鹰击长空’、阻击日寇,许多飞行员献出宝贵生命。”今年5月7日,在赴莫斯科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之际,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指出。
据史料记载,1937年7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面对日军狂轰滥炸,妄图“以炸迫降”,2000多名苏联飞行员参加了苏联援华航空队,在多地同中国军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其中200多人在中国战场英勇牺牲。
苏联援华参战的N-15战斗机,是首款苏联自行设计制造的双翼军用飞机
1938年12月,驾机从芷江机场起飞的4名苏联援华航空队飞行员在远程作战中,遭到日机突袭,英勇奋战,血染长空。
在芷江,在中国,美国陈纳德将军和他的“飞虎队”声名赫赫,而苏联援华航空队却鲜为人知,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内幕呢?
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解释,由于当时苏日间并未宣战,苏联担心引发与日本的军事冲突,因此不愿意公开介入中国抗战。根据苏联政府的要求,中国政府对苏联援华航空队也予以保密,不对外公开报道。
“正义之剑——苏联援华航空队抗战史实陈列”效果图(以上照片均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提供)
“不朽功勋,永远铭记。”吴建宏告诉记者,苏联援华航空队抗战史实陈列,将以芷江抗战空军基地的历史地缘为纽带,旨在填补抗战空中战场的历史叙事空白,通过系统梳理苏联援华航空队相关珍贵史料,以原始视频、实物、图片、文献等与多媒体结合的形式,再现这支“正义之剑”的跨国壮举,展现两国人民并肩捍卫人类正义的历史场景,传承以鲜血铸就的深厚友谊。
责编:肖畅
一审:易鑫
二审:黄欣然
三审:肖畅
来源:怀化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