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潮头|你好,湖南国保㉔|“纸”阅千年思蔡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5 08:16:47

简 介

蔡侯祠位于耒阳市蔡子池街道,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范围含蔡伦墓、蔡子池、香炉宝鼎。东汉人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所造纸张被誉为“蔡侯纸”,后人在其故宅之地建庙祭祀。1984年,耒阳县成立蔡伦纪念馆;2001年,蔡侯祠、蔡伦墓全面维修及建设工程竣工。

文|梁瑞平

因为纸张的改良和普及,我国东汉时期发明家、桂阳郡(今耒阳市)人蔡伦曾入选《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排名第七位。该书作者美国学者麦克·哈特说:“今天,纸张成了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纸,世界将会怎样。”

带着虔诚、怀着兴奋,我南下耒阳访蔡侯祠。

初见蔡伦纪念园,抬头是牌坊式主大门,呈三孔拱门式,坡式顶、青色墙,拱门墩柱上有楹联两副,主联是:结绳记事甲骨刀镌简牍盛行帛缣继起夸纸轻便合民用;利废制浆赫蹄幅薄蛮笺色美玉版心澄颂侯发明开世风。

跨入大门,迎面是蔡伦青铜塑像。只见席地而坐的蔡伦左手叠纸,右袖垂落右膝之上,端坐如钟,自然而洒脱,凝眸远视,若有所思。

塑像后面的照壁上镶刻了引自南朝刘宋时历史学家范晔所写《后汉书·蔡伦传》,全文282字,记叙了蔡伦生平及其发明的造纸术,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记叙蔡伦的史料。

此处距离滔滔北上的耒水河320米;富产造纸材料南竹的蔡伦竹海,在纪念园东南方向约35公里。

蔡伦因一张纸而名传千古。能够在造纸上有所突破,首先源于他是个有心人。

蔡伦出身冶铸铁匠世家,13岁那年被送入皇宫,开始宦官生涯。“伦有才学,尽心敦慎”,他谦虚好学,善于思考,“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为缣帛、竹木,但“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为改进这种状况,蔡伦总在琢磨书写材料的替代品这件事,他试着将竹简加宽、削薄,以减轻重量、增加容量,可这样一来,削薄的竹简又容易断裂。

有心人自会处处得机缘。据传,永元四年(公元92年),蔡伦任尚方令后,常到洛阳近郊乡间作坊察看。有一天,蔡伦带着几名随从出城了解民情,来到离城(今白马寺东南一带)不远的一条河边,忽然发现清澈的溪水中积聚了一簇枯枝,上面挂浮着一层薄薄的、犹如丝绵的白色絮状物,很像制作丝绵时遗留的残絮薄片。

蔡伦顿时联想到,如果这种四处漂浮的薄片能够制作成书写材料,岂不经济划算?他了解到这种残絮薄片是树皮和烂麻绞在一起形成的,不禁喜出望外。经过反复试验,公元105年,蔡伦挑选出规正的纸张,进献给汉和帝。和帝试用后重赏蔡伦,大力推广造纸技术,人们把这种新的书写材料称作“蔡侯纸”。

蔡伦纪念园大门。作者供图

过照壁后,笔者经蔡子池左侧步道前往蔡侯祠。步道左侧为怀圣台,又过汉白玉雕“香炉宝鼎”。据称宝鼎是当地人为纪念蔡伦烧纸用的,鼎身上有阴联刻云:“炉内千年火,瓶中万代香”。

我们进了左侧的“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传习所”。这里按照古法造纸的流程依次陈列着沤料、蒸煮、捣料、抄纸、压纸、分纸与晒纸等工具与场景。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成富现场表演了捣料与抄纸、分纸过程。他的技艺娴熟与神情专注,令人叹为观止。

随后入蔡侯祠。门联为黄底黑字的“故宅风存,芳池月映”——这副对联不仅赞美了蔡伦纪念园的自然美景,也隐喻蔡伦作为造纸术的发明者,其贡献和精神如同月光一般,在历史长河中依然熠熠生辉。

蔡侯祠为古宅砖木结构,单檐,灰墙,小青瓦,始建年代不详。蔡侯祠在明末毁于兵燹,后几经兴废,清朝乾隆年间两次重修。1830年,清代耒阳县府将祠扩建,并按当时的建筑风格修整。20世纪80年代,耒阳县人民政府又加固修缮。

接下来拜谒蔡伦墓。在一排排苍松翠柏掩映下,蔡伦墓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墓前建有护碑亭,亭中的墓碑上正面刻有题字“蔡伦之墓”,是郭沫若先生手笔。

蔡伦墓为单室券顶砖室墓,建于东汉末年,这墓是蔡伦的衣冠冢。现墓封土下为正方石砌土台,长宽约10米,中立圆形封土堆,墓高2.2米,底径6米,四周花岗岩墓围,表层为封土堆穹顶。墓有石墓道,小砖拱顶,砖有几何纹饰。上面长满了青草。

笔者感兴趣的还有“耒阳市纸博物馆”。这是全国第一家以纸为主题、展示蔡伦造纸文化的专业纸博物馆。展览分为六个部分,展出的纸史文物300余件。

出了纸博物馆后,内心欣喜而充实,又有些意犹未尽。笔者沿着蔡子池西侧步道前行,不多时看到,蔡子池正中央横亘着一座石桥。

《水经注》载:“(耒水)西北经蔡洲,洲西即蔡伦故宅,傍有蔡子池。”东晋罗含《湘中记》记载:“蔡伦宅,在县南蔡子池上,池南有石臼,即伦舂纸臼,唐别驾李悬以臼入贡,今池存宅废,臼迹尚存。”

如今的蔡子池面积约十亩,呈长方形,池水清亮,池岸砌以石条,池周绿树婆娑。相传当年是蔡伦为方便造纸所开,用来冲选植物纤维的,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登上名曰“纸桥”的石桥,中部修建有“双月亭”(后改名为“思侯亭”),为耒阳古八景之一。历史上文人墨客多有诗文歌咏,如明代翰林大学士解缙在《过耒江》中写道:“蔡伦池上雾如纸,杜老祠前秋日黄。为问靴洲江上来,绕船几日到衡阳。”

站在纸桥上,我思绪万千:纸张极大地降低了文化教育的门槛,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知识,为文化的广泛传播和知识的持续积累奠定了坚实基础,进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随着纸张的传播和使用范围的扩大,促进了各地文化的相互了解和借鉴,推动了全球文明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蔡伦用他发明的“一张纸”,构筑起一座桥,更方便了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彼此沟通、交流并互为启发;这张纸,本身就是一种传播知识、承载文化的媒介……

如今在耒阳,与蔡伦有关的场景或符号等不少,除了蔡伦纪念园、蔡侯祠、蔡子池、蔡伦竹海、蔡伦路、蔡子池巷等这些地理与空间的命名,还有蔡子池街道、蔡子池中学、科技发明家广场(立有蔡伦塑像)、蔡伦大市场、蔡伦国际大酒店……蔡伦纪念馆馆长贺雨轩介绍,2020年之前,每年到访游客30多万人次;去年6至12月游客就超过40万人次,其中不乏海外游客。

肉身是暂时甚至速朽的,功业与文章却能跨越时空长留世间。这就是我们至今思蔡侯的原因所在。

责编:蔡矜宜

一审:廖慧文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