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上的“大矶头”和“赵李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4 19:11:38

新湖南客户端714日讯(记者 梁湘茂)长江的浪涛拍打着花岗岩垒砌的古矶,砖茶的老仓里飘出陈年的木香。714日,“万里茶路中国行”毅行团队在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与湖北省赤壁市交界处,揭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长江航运枢纽大矶头与“川”字砖茶鼻祖湖北赵李桥茶厂,这两颗万里茶道上的明珠,用石壁上的篙眼与茶砖上的压痕,共同讲述着“茶马古道水陆并进”的传奇。

大矶头:长江浪涛里的“纤夫密码”

长江航运枢纽大矶头一带)

日,在夏日炎炎的烈日下,“万里茶路中国行”毅行团队抵达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的长江古矶——大矶头遗址。花岗岩上密布的篙眼如蜂窝般清晰可见,几处蜈蚣浮雕已模糊了爪牙,却仍透着镇水安澜的威严。

当年,晋商从湖南临湘等地运茶北上,到此急流处,纤夫把竹篙插入石孔借力,货船才能平安通过。这座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的石矶,不仅是长江流域唯一保存完整的人工航运设施,更是“万里茶道”水运枢纽的关键见证。

长江航运枢纽大矶头石碑)

记者了解到,在茶马古道的历史脉络中,大矶头扮演着独特角色。当晋商将湖南临湘、聂市的茶叶经长江水运北上时,此处湍急的江流曾威胁航船安全。大矶头通过三层花岗岩平台、篙眼钩眼等设计,为纤夫和商船提供锚泊支点,保障了茶叶大宗水运的畅通。与陆路茶马古道遥相呼应,这里的水上通道以更低成本承载了“两湖茶”远销蒙古、俄罗斯的使命。大矶头将茶马古道的水运传奇凝固在长江之畔,成为文明交流的活化石。

赵李桥:茶砖上的“一带一路”活化石

向北驱车60公里,毅行团队踏入赵李桥茶厂。

在湖北省赵李桥茶厂博物馆,负责人龚伟平带领大家参观茶厂博物馆。在博物馆入口处,张挂着一张“清朝疆域形势图”。

万里茶路的发源地在福建武夷山,后来由于战乱频频,茶叶供应不上了。所以,晋商亟需寻找一处水陆交通便利、又是茶叶产区之地,而羊楼洞开始进入他们的视野。

龚伟平告诉记者:“羊楼洞生产大量优质茶叶,又毗邻长江,水路便利,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的茶叶可以通过长江输送到此,很快,羊楼洞成为万里茶路上著名的茶叶产地、加工中心和集散中心。”

(湖北省赵李桥茶厂博物馆龚伟平介绍万里茶路情况)

“从1949年到今天,湖北省赵李桥茶厂约45万吨茶叶销往内蒙古、新疆、甘肃和青海。”龚伟平说。“2003年之前市场份额占85%2009年以后占70%。”

记者了解到,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赵李桥茶厂”)是湖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员企业。茶厂生产砖茶的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是闻名遐迩的“川”字茶的传承者。201411月,黑茶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被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司成为该技艺项目保护单位;202211月,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赵李桥茶厂旗下的“川”字牌青砖茶,“火车头”牌、“牌坊”牌米砖茶等系列产品,一直畅销全国 34 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欧盟、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满足现代都市人群需求,茶厂近年来不断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推出生态环保、绿色健康的保健茶,以及饮用便捷的“轻”砖茶产品,为古老的“川”字牌青砖茶,“火车头”牌、“牌坊”牌米砖茶注入时尚活力。在新发展阶段,茶厂还创新生产一种“青砖茶饮料”,市场上供不应求,每年可达约20005000万元销售额。

(鸡公车等一件件的旧物讲述着历史的传说)

没有大矶头的水运安全,就没有赵李桥茶的远销;没有茶厂的百年坚守,石矶也只是沉默的石头。夕阳下,记者看见大矶头江面货轮停泊,而赵李桥的茶香正飘向内蒙古——这场始于唐宋的茶路传奇,仍在长江的浪花与砖茶的醇厚中续写新篇。

责编:王德和

一审:黄磊

二审:王德和

三审:瞿德潘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