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湖南安化茶马古道:马蹄印记与千年茶香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3 23:58:45

新湖南客户端713日讯(记者 梁湘茂 视频 黄水龙)条长约4.5公里、宽仅1米的石板小路逶逦伸向远方,下面茂林修竹、清水潺潺,不时可见漫漶字迹的路碑,岁月沧桑的风雨廊桥历久弥新,茶亭古屋热情依旧。这就是茶马古道湖南安化段的真实场景。7月13日,“片叶度关山——万里茶路中国行(2025)”毅行团队深入茶马古道,探访昔日湘上茶人行走茶马古道的艰辛。

(茶马古道的艰辛)

徒步鹞子尖古道的险境

713日上午8时,毅行团队驱车从湖南安化县城奔赴竹林溪。一到竹林溪,夏日艳阳高照,身上衣衫很快被汗水浸湿。

沿着涧潺和鸣的清澈小溪,茶马古道——鹞子尖古道静静地伸向远方,渐上云端。由于刚下过雨,石板还比较滑,只能小心翼翼摸索前行。路随山转,慢慢融入山中,鹞子尖歇伙铺缘奇桥黄花溪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每位成员身上衣裳被汗水浸湿

 (探访茶马古道上的碑刻)

据悉,明清时期,安化黑茶(如千两茶、茯砖茶)远销我国西北,以及蒙古、俄罗斯。由于山路崎岖,茶叶需经人力挑运、马驮、竹筏水运,最终形成“船载马背”式的运输网络,即茶马古道。

记者了解到,安化茶马古道主要分布在该县江南镇、洞市一带,现存遗迹包括鹞子尖古道,是保存比较完整的青石板路,沿途可见古茶栈、摩崖石刻;还有永锡桥,这是清代风雨廊桥,曾是商旅歇脚点;洞市老街,这是昔日商贸中心,至今保留马帮驿站、拴马石等遗迹;缘奇桥,康熙年间的石拱桥,被誉为茶马古道的起点标志。

毅行团队一路艰辛,由此可见古时茶人运茶的不易与辛劳。

(茶马古道要津——风雨永锡桥)

实地探访安化黑茶“花卷”的制作

713日下午,直播团队来到白沙溪茶厂探访。这座伫立于资水之滨的老茶厂,始建于1939年,被誉为安化黑茶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发源地。在研学导师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这座茶厂从传统作坊到“安化黑茶复兴摇篮”和“现代黑茶基因库”的辉煌历程。

最震撼的当属踩茶现场。5名壮汉围着3米长的篾篓站成一排,蒸软的茶叶被倒入其中。他们赤脚踩踏,脚掌感知着茶叶的变化,接着捆扎、成型。

(千两茶踩扎现场

记者了解到,成型的花卷茶要经历49天“日晒夜露”的洗礼。白天吸收阳光的能量,夜晚承接露水的滋润。最后,老师傅用古法桐油涂抹茶身,完成这道“茶叶铠甲”。这种形如树干的千两茶,每一根都凝结着72道传统工序的智慧,堪称“茶中活化石”。

茯砖茶:“金花”(冠突散囊菌)发酵

筛选毛茶原料、气蒸、计量称重、筑制茯砖、开模取砖、进烘、发花干燥、检验合格、包装成品……7月13日下午,毅行团队现场考察益阳茶厂,参观国家级万吨黑毛茶原料储备库、4.0茯砖茶制作技艺生产线及金花酵库,观摩手筑茯砖茶制作工艺,并现场采访茯砖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杏益。

(观摩手筑茯砖茶制作工艺)

“每年我们将提供10万担砖茶销往新疆等地,”刘杏益说,“这种茯砖茶利用‘金花’(冠突散囊菌)发酵,可以去油腻、促消化,是现代亚健康人群的福音。”

华灯初上,片叶度关山——万里茶路中国行进入益阳古城,在资阳区政府、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领导的陪同下,亲身感受了这处坐落于资江旁,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年,面积约45亩的明清古巷建筑群。在益阳老茶馆,直播团队与明清古巷历史老专家,文物管理所所长、明清古巷运营公司负责人开展茶路茶话,畅谈资江水运与明清古巷的前世今生。

(穿越明清古巷建筑群)

夜渐深沉,2025万里茶路中国行第一天的行程即将结束。从翻越蜿蜒于崇山峻岭间、安化黑茶北出湖湘的咽喉要津“鹞子尖古道”,到琼阁高耸、华灯璀璨的益阳古城月明楼前,彷如穿越时光隧道,我们感受了无数茶商马帮和普通茶人的劳苦艰辛和血泪交融,也在魏公庙巷前见证了河运时代的排古佬,将从邵阳、新化、安化水路送来的茶包、茶枪,在大风大浪中,将他们转运到武汉、南京、上海的大江大河以及大漠雄关。毅行者们将继续沿着这条万里茶道,“踏访古道遗址,钩沉尘封历史,丈量先辈的艰辛与荣光”,他们将与茶路上的同道者携手,以全新的姿态整装待发,跨越关山万里,书写新的传奇。


责编:王德和

一审:黄磊

二审:王德和

三审:瞿德潘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