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如:立身杏坛守初心 如烛照人育桃李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0 17:08:31

新湖南客户端7月10日讯(通讯员 赵智文在双峰县花门镇的乡村校园里,教师赵立如已默默耕耘了28个春秋。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豪言壮语的誓言,只有对讲台、对学生沉甸甸的责任与爱。他的随和与真诚,如同春雨,无声地滋养着一届又一届乡村学子的心田。

扎根乡土:二十八载的无声承诺

1997赵立如师范毕业后,便回到了家乡的乡村中学。这一干就是28年。从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到如今经验丰富的教学骨干;从普通的科任老师,到身兼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安全副校长等多职,他始终扎根于乡村学校的三尺讲台。数学、化学、道德与法治、地理……学校需要他教什么,他就钻研什么,成了师生公认的“多面手”。

“既然选择了乡村教育,就要把根扎在这里,把爱洒在这里。”这句朴实的话,是他用行动写就的承诺。清晨的校门口,总能看到他熟悉的身影,迎接着每一个学生的到来。

以爱育人:润物无声的大家长

在赵立如看来,“育人先育德”是根本。担任班主任时,他尤其关注学困生、留守儿童和特殊家庭的孩子,像一位细心的大家长,用行动温暖着需要关怀的心灵。他的办公桌抽屉里,常备着创可贴、铅笔、橡皮和一些小零食。看到有学生饿着肚子来上课,他会自然地递过去一点吃的:“先垫垫,别饿着听课。”

更难忘的是他对学生困境的挺身而出。曾经,班上成绩优异的小陈因父亲突然离世,陷入悲痛,成绩一落千丈,甚至想辍学。赵立如没有空洞的安慰,而是连续一周去小陈家耐心辅导功课,陪他聊天,并悄悄联系了县里的助学项目。这份不离不弃的守护,让小陈最终走出阴霾,重拾学业,后来顺利考入县重点高中并完成了大学学业。

精研教学:乡土课堂的引路人

赵立如深知,仅有爱心不够,扎实的功底和接地气的教学才能真正帮到学生。无论教哪门课,他都力求让知识“活”起来。

他教化学,从不照本宣科。讲“金属活动性顺序”时,他随手捏起一枚生锈的铁钉:“看,这就是铁的氧化。咱们农村常见的生锈农具,怎么防锈?原理就在这儿。”一个简单的例子,瞬间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小王回忆:“赵老师的课很实在,总能让人把书本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那节带我们测土壤酸碱度的课,印象特别深。”

这份对教学的执着钻研,也结出了果实。赵立如曾在全县中学化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辅导学生在化学竞赛中获奖并获得“优秀辅导教师”称号,在解题能力竞赛、会考模拟命题竞赛以及省级集体备课大赛中均获得佳绩。荣誉背后,是无数个深夜伏案备课的身影,是他对“对得起学生和家长信任”这句承诺的践行。

薪火相传:甘为人梯的铺路者

作为学校里的资深教师,赵立如深知青年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未来。他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甘当“铺路石”。

青年教师肖佳俐对此深有体会。刚入职时,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双重压力让她倍感迷茫。赵立如主动伸出援手,手把手教她备课、上课、评课,毫无保留地分享班级管理心得。在他的倾力帮助下,肖佳俐老师迅速成长,教学成绩稳居全镇前列,并在县级教学竞赛中获奖。赵立如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师徒结对等方式,为一批批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即使他培养的徒弟调往县城或市里,送别时他也总是那句朴实的鼓励:“去吧,好好干。”然后转身,继续耕耘。

生活中的赵立如,为人随和,平易近人。课间,他常端着茶杯和学生聊聊学习生活;放学后,会和同事交流教学心得。那份自然的亲和力,让他成为连接校园情感的纽带。

28年光阴流转,青丝渐染白霜,但他扎根乡村的初心未改。他的故事,没有华丽的乐章,只有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年复一年,回荡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

责编:黄磊

一审:黄磊

二审:王德和

三审:瞿德潘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