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光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7-10 15:45:0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强调“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湖南作为文化大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
近年来,湖南发挥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的优势,把文化作为提高湖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文化强省的“棋盘”上下好传承、创新、转化三步关键棋,走出了一条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现实温度,更有战略高度的文化强省之路。
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的根脉与灵魂,有着鲜明的特色和辨识度。但长期以来,如何让这些沉睡在历史长河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使之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一直是个难题。
7月4日,省委书记沈晓明来到湖南博物院,实地察看中国语言资源博物馆一期场馆,了解展览空间布局设计,并详细听取博物馆建设进展情况汇报。这座国内首座实体语言资源博物馆自2023年10月落户湖南博物院以来,因其使用了数智化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可以为公众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7月4日,沈晓明在湖南博物院调研中国语言资源博物馆建设工作。
笔者注意到,在中国语言资源博物馆里,游客们不再是简单的观众,而是语言资源的使用者和贡献者。例如,游客们可以通过使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古老湖湘语言的魅力,身临其境体会湘方言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底蕴。可以说,中国语言资源博物馆的建设为文化遗产“活”起来这一难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思路。
其实,中国语言资源博物馆的建设只是湖南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一个缩影。在湖南,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唤醒”了无数文物瑰宝。
湘绣非遗传承人运用动态捕捉和3D建模技术打造“数字绣娘”虚拟IP,让千年针法在元宇宙空间演绎湖湘美学;长沙花鼓戏院团借助全息投影与5G直播技术,在梅溪湖大剧院呈现虚实交融的沉浸式幻境秀《新刘海砍樵》,吸引百万年轻观众在线互动;衡阳古琴非遗传承人联合脑科学团队,开发“意念控弦”装置,通过脑电波识别演奏者情绪,触发令人震撼的数字琴弦光影特效……
文化和科技双向奔赴,让文化遗产不再是冷冰冰的陈列品,成为人们可感知、可体验、可参与的生活一部分。
对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来说,文化创新无疑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在文化领域进行持续创新,是摆在湖南文化强省建设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沉浸式幻境秀《新刘海砍樵》
今年5月,沈晓明围绕“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这一主题开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全力回答好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两道融合命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并支持新的文化业态在湖南蓬勃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高等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培养更多优秀文化人才”……从他的要求不难看出,湖南要持续推动文化创新,“政策+市场+人才”的良性循环是着力点。
为了深入推动文化创新,湖南以改革的思维和办法破藩篱、激活力、强保障,把文化和科技融合纳入全省重点改革事项。3000亿元规模的湖南省金芙蓉产业引导基金专设了文化和科技融合子基金,重点聚焦“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
为了优化文化创新环境,湖南构建“行政+司法+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为文化企业的成长保驾护航。有了优质的文化创新环境,湖南文化企业的发展势头喜人。据统计,2025年一季度,湖南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1.2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1.6%。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460.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文化服务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增长4.8%、9.1%……多项指标实现了快速增长。
为了吸引高素质文化创新人才,湖南大力实施“芙蓉人才”计划,创新高校学科设置,打通产学研贯通渠道,让越来越多青年创客、“内容+科技”复合型、文化科技领域紧缺人才进驻、扎根、成长……
通过打出这一套组合拳,湖南让文化创新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构建起“土壤—种子—森林”的生态循环,驱动着湖南文化强省建设行稳致远。
让文化价值能“看得见”“摸得着”一直是文化发展亟须回答的命题。具体来说就是,在推动文化强省的进程中,如何将文化价值转换为人民群众可感知的成果,让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

话剧《深海养牛人》
近年来,湖南在让文化价值“可量化”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笔者经过梳理发现,湖南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发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价值转换为经济效益。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为例,目前已构筑起从云端底座到文物与影像数字化,再到文化IP孵化、电商闭环的全产业链创新生态。2024年,园区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5.32%;企业税收同比增长10.91%,涌现了芒果超媒、中南传媒等5家主板上市公司,201家规上企业,166家高新技术企业,13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专精特新企业,在全国文化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不断扩大文化供给,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文化发展带来的精神满足。例如,“戏曲进校园”“送书画进万家”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开展,话剧《深海养牛人》拉开湖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序幕,新春音乐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更加适配群众文化需求,岳麓书会、特色农家书屋、图书馆和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推动更多优质资源直达基层等。
在笔者看来,未来湖南还可以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科学制订文化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多个维度对文化价值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
从古老语言文字到现代文化产业,从深厚历史底蕴到蓬勃创新活力,从抽象文化价值到具体民生福祉……湖南的文化棋局,正落子生花。面向“十五五”,湖南将继续解决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文化创新“可持续”、让文化价值“可量化”这三个命题,不断书写文化强省建设的精彩篇章。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