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 | 多式联运如何“联”出发展新动能?

陈甸甸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7-08 20:19:38

近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发布,既有利于我省进一步促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也为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物流作为实体经济的“血管系统”,不仅串联起生产与消费的两端循环,更架起内贸外贸的互通桥梁,深度贯通一、二、三产业发展链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长沙新港。童迪 摄

在中部崛起的战略版图中,湖南近年来正以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抓手,全力构筑大通道格局。数据显示,通过持续优化运输网络、创新多式联运模式,湖南社会物流成本已实现“十年连降”。这组数字背后,是三湘大地以物流“降本增效”激活发展动能的生动实践。

不只是运输方式的“物理叠加”

多式联运是指在货物运输过程中,依托两种及以上不同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的衔接配合,通过统一的组织规划和标准化流程,实现货物从起点到终点的全程一体化运输。其核心特征在于打破单一运输方式的局限,通过不同运输工具、基础设施及运营网络的协同,形成“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箱到底”的高效物流解决方案。

多式联运绝非简单的火车+轮船+卡车组合而是通过系统性重构实现质变”。

以统一的运营主体为核心,打破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单一运输方式的壁垒,通过标准化载具(如集装箱)、一体化单据、协同化调度,将分散的运输环节整合为“一次委托、全程负责”的闭环体系。

这种整合不仅消除了传统分段运输中多次装卸、责任割裂、信息孤岛等痛点,更通过优化运输路径设计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从本质上看,多式联运是物流领域的系统革命,它重塑了运输组织的底层逻辑,将孤立的点线运输升级为覆盖全链条的网络服务,最终实现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碳排放减少的综合价值,这正是其区别于简单运输方式叠加的核心要义。

底子扎实,后劲充沛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多式联运在全社会货运量中的占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能推动社会物流总费用降低约0.9个百分点,对应节约的成本支出可达1000亿元规模。这组数字直观显示出多式联运的深度发展对于撬动经济社会高效运转的显著积极作用。

显然,多式联运的效能释放是“公、铁、水、空”多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的“接力赛”。这场协同作战的前提,在于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联互通”。突破“分段运输”的瓶颈,迸发“1+1>2”的系统效能。

当前,湖南已构建起“陆水铁”立体交通网络。

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8197公里,航道通航里程1.2万公里,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9.6%,铁路总里程6079公里,形成了密织如网的运输骨架。2024年湖南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至14%,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彰显出中部交通枢纽在物流成本控制上的显著成效。

现有等级航道4200多公里,其中千吨级以上航道超过1200公里;共有港口14个,靠泊能力1000吨级及以上的泊位155个,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岳阳港、长沙港、常德港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岳阳港城陵矶港区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俯瞰三湘大地,高速公路如血脉般内联外畅,高速铁路似巨龙般加速延伸,水运航道通江达海连接世界,一幅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正在三湘大地徐徐展开。

本次《意见》提出,2035年,全面建成多式联运基础设施一体衔接、联运线路一网联通、运输信息一站互享、联运规则一单到底、发展环境统一有序的多式联运体系的发展目标

这一宏伟蓝图,既擘画了湖南多式联运发展的清晰路径,也彰显了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坚定决心。

打通循环堵点,夯实统一大市场根基

眼下,湖南多式联运的发展图景中仍可见结构性失衡的短板。

全省货物运输过度依赖公路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公路运输占比近九成,这种单一结构不仅推高综合物流成本,也制约着运输效能的最大化释放。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中南地区最大货运编组站所在地的株洲,其铁路运输占比仅为3%。湖南省公路货运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5个百分点,铁路和水路货运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与6.7个百分点。

这种“坐拥枢纽却难显优势”的反差,折射出不同运输方式衔接不畅、优势未能充分叠加的现实堵点。

由此可见,在运输结构优化上,湖南水运的潜力尚待充分释放,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正是因为看清了这样的短板,湖南在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正将破解偏科难题、打通结构壁垒作为关键发力点。

为了使水运运量匹配上湖南纵横交错的航道,‌省交通运输厅今年持续推进“十五五”水运发展规划编制,加快推进沅水洪辰、澧水石澧、湘江长沙至城陵矶一级航道等6个重点项目,新增千吨级以上泊位15个。到2035年,我省将建成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洞庭湖为中心、“四水”为骨架的“一江一湖四水”航道网,千吨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2500公里,骨干航道总里程超过3300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南代表团以全团名义提交了《关于将湘桂运河列入国家“十五五规划的建议》,这一战略性提案正在三湘大地掀起落实热潮。这条规划中的黄金水道将彻底打通湖南航运发展的任督二脉,不仅可实现汉湘桂通道高等级航道全线贯通,更能为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开辟第二条便捷出海通道。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综合立体交通建设则是支撑国家发展的“筋骨脊梁”。人畅其行、畅其流的民生需求,到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布局,交通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决定着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这一重要指示为湖南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多式联运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两大核心课题。

其一是跨区域协同机制的优化升级。当前不同运输方式在装载设备、场地设施等方面仍存在标准差异,亟须建立统一的“制度公倍数”,让商品流通真正实现“无缝衔接”。

其二是产业适配性的精准提升。湖南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格局——长株潭的装备制造、环洞庭湖的能源石化、大湘南的有色金属、湘中的钢铁矿产以及大湘西的农产品等各具优势,这就要求港口功能改造必须与地方产业需求深度耦合,通过定制化基础设施升级形成差异化竞争合力。

同时,技术创新正为多式联运注入变革动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彻底打破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之间的“信息孤岛”。通过构建智能调度平台,不仅可以实现货运状态的实时追踪与资源动态调配,更能借助人工智能算法优化运输路径选择。

展望未来,在此次《意见》的出台下,湖南多式联运发展将进一步在硬件层面加快标准化设施改造,在软件层面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在机制层面完善区域协同制度。

当这些要素形成合力时,一个贯通长江经济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中部地区的现代化多式联运体系必将成为现实。这不仅为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实现提供了坚实支撑,更将让中国经济的大动脉跳动得更加澎湃有力。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