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丨29项硬核举措!湖南营商环境改革动真格

黄琳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7-06 20:04:59

近日,《湖南省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若干举措》(以下简称《若干举措》)正式印发,围绕政务服务、监管效能、成本降低、法治保障等关键环节,系统性推出29项创新措施。

图片

在营商环境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湖南此次出台的《若干举措》并非优惠政策的物理叠加,而是直指体制机制的核心矛盾,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改革举措,彰显了湖南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大盘之“稳”、谋高质量发展之“进”的坚定决心。

政务服务新转变:

从“被动办理”到“主动服务”

细读全文,不难发现湖南不仅全面落实国家“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要求,而且鼓励推出更多我省特色“一件事”。特别是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构建了问题发现—协调—解决的闭环机制,将“被动受理”升级为“主动破障”。

在惠企政策落实方面,文件明确要求各省直部门在2025年7月底前,围绕资金奖补、融资贴息、税费减免等企业关注的重点领域,至少推出1项免申即享事项,并实行动态调整更新。同时,湖南将普惠性政策全面纳入免申即享服务范围,执行“当年政策当年兑现”的时效要求。为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经营主体,还将涉企奖补资金拨付全过程纳入监管视野,通过制度设计确保政策奖补资金直达企业账户。

这一系列举措折射出湖南从“以批代管”转向“主动服务”,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服务模式转型。

监管模式新变革:

从“行政检查”到“智慧治理”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湖南先行探索建立“扫码入企、联码督查”监管模式,实行 “检查有计划—入企有依据—进企有亮码—结果有反馈—企业有评价”全流程闭环管理,将“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监督的制度安排;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全面推进柔性执法;面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主体制定“沙盒监管”规则。

更深层的突破在于“非现场检查”的推广。文件要求“逐年提高非现场检查量占比”,推广视频人工智能识别、设备感知、物联感知、数据对比等非现场监管方式。

通过“制度柔性化+检查数字化”的双轮驱动构建“无感监管”新范式,既大幅提升了监管精准度,又通过数据赋能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了政府角色由“直接干预”到“数字治理”的逐步演进。

图片

成本控制新变化:

从“局部降费”到“全域重构”

纵观全文,在降低企业成本方面,湖南推出一揽子“组合拳”:在物流领域,实施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根据车型、时段、路段等要素动态调整收费标准;推出灵活的铁路运价下浮机制,并全面推行“一票制”全程物流服务,有效降低企业物流综合成本。

针对企业用地难题,深化“批供同步”改革,同步推广“交地交证即开工”“弹性供地”等模式,显著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为企业减轻用地负担。在融资领域,湖南设定了2025年投放知识价值贷款不低于230亿元、商业价值贷款不低于120亿元的目标,依托“湘信贷”平台实现新增授信1200亿元,拓展“流水贷301”等贷款模式,建立应急转贷纾困体系,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这一系列覆盖物流、用地、融资等全要素、全链条的成本优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全新的成本竞争优势,意味着湖南降成本工作正从碎片化施策转向制度性重构。

法治护航新气象: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保障”

过去,政策不稳定、政府失信等问题严重制约市场活力。此次《若干举措》不仅关注企业办事是否顺畅,更注重市场是否公平、法治是否健全、产业是否协同。

文件专门设置“加强法治保障”板块,提出“畅通政府违约失信投诉渠道,建立违约失信信息源头获取和认定机制”“健全政府机构失信惩戒机制,将相关情况纳入营商环境指标监测”“探索建立执行督促、失职惩处、考评约束的工作机制”等,形成对行政权力的刚性约束。

这种改革思路的深刻之处在于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性,通过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形成合力,提供稳定、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真正破除制约市场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若干举措》不仅是一份优惠政策,更是一份湖南向广大经营主体作出的“湖南承诺”,每一条规定都是湖南向企业发出的“诚信请柬”,每一项改革都是湖南向投资者递交的“合作邀约”。随着这些举措的落地见效,将吸引更多资本、人才、技术汇聚三湘大地,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注入澎湃动力。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