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光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6-28 22:39:50
又是一年毕业季。每年6月,各高校都会为毕业生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作为大学四年的“最终篇”和人生新阶段的“启航”,这场典礼被赋予了重要意义。近年来,一些“新面孔”的加入,让这场“盛典”有了新的风景。
近日,在吉林省延边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一位叫刘晓梅的食堂阿姨用真诚质朴的发言,不仅让坐在台下的毕业生热泪盈眶,也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在发言中,她细数着四年来的细节:初见时“阿姨,请多打些米饭”的青涩请求,考研深夜窗口前疲惫却坚毅的眼神,还有悄悄留在档口的冰镇果茶……这些被时光打磨的日常碎片,经她娓娓道来,串联成毕业生们具象可感的青春图谱。当她说出“看到你们吃得饱饱的,阿姨就觉得开心”时,台下此起彼伏的掌声,印证着平凡关怀中蕴藏的情感共振。
其实,延边大学的做法并不是个例。比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保安大叔周凯寄语同学们“担当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别忘了加油”;浙江农林大学的宿管阿姨章学青叮嘱毕业生“记得常锻炼少熬夜”;西南政法大学的校园小巴陈大国司机提醒学子们“在人生道路上,一定要系好安全带”……这些来自后勤岗位的“草根演说家”,用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建构起与学术致辞迥异的情感坐标系——无关绩点排名,只关平凡岁月里的守望相助。
在笔者看来,后勤人员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并被“看见”,是母校对毕业生们上的“最后一课”,也是大学精神、教育初心的回归,这与毕业季的主题深度契合。
在教育内涵不断拓展的今天,后勤人员走上发言台的现象,实则是大学精神的本真回归。食堂阿姨精心准备的每一顿饭,宿管阿姨深夜为晚归学生留的那盏灯,保安大叔每日坚守岗位守护校园的安全……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实则蕴含着对学生的关爱与责任,是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情感教育的生动素材。
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来看,后勤人员登上毕业典礼的舞台,接受师生们的掌声与敬意,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向全体师生传递出:尊重每一个岗位、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无疑将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让校园成为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大家庭。
从社会影响来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阵地,通过邀请后勤人员上台发言等方式,让更多的人看到普通劳动者的价值与魅力,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风尚,激励更多的人在平凡岗位上坚守与奉献。
要让后勤群体的育人价值持续释放,高校需构建更系统的协同机制。比如,可以开展一些后勤人员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后勤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也可以鼓励后勤人员积极参与学生的生活指导,发挥他们在生活经验方面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帮助。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