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 | 年轻干部要扣好“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第一粒扣子

杜庭语 周迈涵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6-25 01:42:52

突出抓好年轻干部的学习教育,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明确要求。近期,全国多地围绕年轻干部是否存玩心重、混日子、说话随意、口大气粗、生活不检点等方面查摆问题。其目的在于以问题为导向,帮助年轻干部树牢正确价值观,扣好作风建设的第一粒扣子,形成“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

“只见公仆不见官”出自朱德同志的一首和诗。1946年12月1日,是朱德60岁生日,董必武在《祝朱总司令六秩荣寿》中评价朱德:“要作主人不作客,甘为民仆耻为官。”朱德写诗唱和道:“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

“只见公仆不见官”‌是延安时期我们党的一种优良作风。当时虽然生活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干部群众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灯油,彼此间情深意厚,亲如一家。

2022年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奔赴延安瞻仰革命圣地。在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到了“只见公仆不见官”这种优良作风,并号召全党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只见公仆不见官”,是我们党性质宗旨的体现,也是党员干部应当永远保持的作风今天我们开展学习教育,就是要让这种作风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在年轻干部的头脑里牢牢扎根,要教育引导广大年轻干部树立“甘为民仆耻为官”的作风理念。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承前启后、薪火相传。年轻干部既应是作风建设的“践行者”,更应是新风正气的“塑造者”。但现实中,年轻干部的作风问题不容忽视。

很多年轻干部大多是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型”干部,他们虽然思维活跃知识丰富,敢想敢干,可是在工作上,缺乏吃苦精神和工作责任心。有的工作作风漂浮,敬业精神不强,拖拉懒散、浑浑噩噩;有的“精致利己”,醉心“晋升路线图”,热衷于“向上社交”,经营人脉、编织关系网,一门心思想着如何能走得更快、升得更高;有的倚官仗势,以“官”自居,以别为荣,以头衔为耀,大讲排场派头,傲气十足,对老百姓感情淡漠;有的贪图享乐,追求所谓的高品质、高档次、高消费,甚至为了个人欲望不惜以身试法,导致“前脚刚踏上仕途,后脚就步入歧途近年来,年轻干部违纪违法的案例屡见不鲜,让人十分痛心

由是可见,年轻干部“不缺学历缺阅历、不缺能力缺定力、不缺厚爱缺严管”。此次学习教育把“年轻干部”等“三类干部”作为重点对象,这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过去集中学习教育的经验总结和实践创新,又是对干部成长规律和正风反腐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年轻干部作风方面的种种问题,根本上是理想信念出现偏差,宗旨意识淡漠,在党的领导干部“究竟为谁做官、如何做官”这个根本问题拎不清、犯了浑。而如何抓好年轻干部的学习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引导年轻干部扣好“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第一粒扣子,笔者认为有两个主要方法。

一是“以史为鉴”。要认真学习安时期我党干部的工作作风。共产党的干部不是做官发财的官老爷,而是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在延安的13年,党的干部选择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秉持与人民“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苏区作风,与人民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和崭新气象。这是陕甘宁边区政权能够赢得人民真诚拥护的根本所在。

二是“以案为鉴”。各地要通过座谈会、研讨会、警示教育等形式,帮助年轻干部把党的规矩学习好领悟好,真正树牢“红线意识”。当前,全党正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保障。年轻干部更要重视这项工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研细悟,绝不触碰红线。

图片

图源:今日女报/凤网

我们党是靠铁的纪律赢得江山的,也必将靠铁的纪律赢得未来。作为党员、干部,第一位的是讲政治、讲党性,纪律和规矩就是最大的政治、最重要的党性。因此,年轻干部要通过此次学习教育,真正把自己摆进去,一条一条明标准、立规矩,真正把敬畏纪律、严守规矩作为第一课,从一开始就筑牢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底座和作风根基,扣好“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第一粒扣子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