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 | 层层负责,岂容层层“甩锅”

张米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6-22 21:23:36

“头顶千万锤,底下一根针”;

“属地管理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督查一来,责任就甩;考核一到,台账就堆”。

——摘自网络留言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政策落实、服务群众的关键环节。然而,不少地方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层层“甩锅”现象,不仅加重了基层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治理效能和政府公信力。

《论语》有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今有些部门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其位却不担其责,谋其政却只“谋其下”。

这种“甩锅”逻辑,“病灶”有三:

其一,将“属地管理”曲解为“属地担责”。动辄要求基层对超出管控能力的事项“零差错”“零风险”,却对权责失衡、资源短缺等核心问题避而不谈,让基层沦为被动兜底的“责任孤岛”。

其二,把“留痕”等同于“留绩”。以会议次数、台账厚度评判工作成效,将基层精力消耗在纸面文章上,却对政策落地实效、群众实际需求充耳不闻。

其三,“只下任务不给枪,只划红线不给粮”。只下发任务指令、开具整改罚单,却不赋予相应权限、提供配套资源,导致基层在权责倒挂中陷入“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治理困局。

生成漫画.png

层层“甩锅”,究其根源,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祟,也是权责错位与机制失衡的困局。

责任链“上端”,一些干部缺乏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不愿意为工作中的问题和失误承担责任;在工作中追求表面上的政绩,而忽视了实际工作效果,只注重形式和程序,而不关心工作的实质内容。

责任链“下端”,基层干部迫于行政压力签署“责任状”“承诺书”,意味着被动接受远超自身资源与权限的任务。这些文书看似明确责任,实则将上级政策细化、资源调配、风险兜底的职责一并转嫁,基层成为“无限责任主体”。

同时,还有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也为层层“甩锅”提供了土壤。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出现问题,相关单位之间就会相互推诿扯皮,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图片

洪琥 绘

基层工作的定位,不应是被动承接责任的“终端”,而要成为激活治理效能的“源头”。

只有“减掉”了束缚手脚的无效事务与上级部门的过度压责,才能“增加”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层层负责”的内生动力,从而更好地将精力用在谋发展、惠民生的刀刃上。

破题的关键,更是治本的要害。

摆脱层层“甩锅”,“考核者”不能是唯一的“评分人”,“执行者”也应拥有“反向评价”的话语权。

上级部门作为“考核者”与“评分人”的双重身份,在考核体系中既当“规则制定者”又握“成绩评判权”,却缺乏对决策科学性的监督,容易导致考核指标脱离实际、评价标准随意性大,成为形式主义滋生的温床;

基层作为“执行者”却只能被动接受,既无力调整脱离实际的任务,更难以对不合理的责任分配提出异议,直接导致“目标与执行脱节”。

有的放矢,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正是破题的“牛鼻子”。

对下有考核,对上亦要有监督。从政策源头、责任分配、考核导向等层面打破“加压—甩锅”的恶性循环,才能让政策落实回归“实事求是、高效惠民”的初衷。

在责任分配的设计中,建立“谁主管、谁负责,谁给任务、谁出思路”的责任闭环,让权力与责任同频、任务与资源匹配、细则与实际对齐,才能根治“属地无限责任”的顽疾;

在权力监督的手段上,打破“考核单向化”的制度壁垒,畅通“反向评价、逆向监督”的双向通道,同时构建“标准透明、过程公开”的社会监督体系,才能破解“上级甩锅、基层背锅”的权责错位。

“为官避事平生耻”,这个道理,今天仍应是从政者不可逾越的底线。毕竟,层层“甩锅”,甩走的是民心;次次扛责,扛起的才是江山。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