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衡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6-20 08:08:32
曾衡林
“作为文物故事的开掘者和艺术创造者,需要了解历史文化,然后通过文艺表达,将古代过去时做成现在进行时。”日前,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分享了她对“文艺+文物”的看法。
文物,是历史的沉淀,是文明的见证,它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文艺,则是时代的脉搏,是情感的表达,承载着当下的精神。在湖南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文物与文艺的交融,正以独特的方式续写着湖湘文化的传奇。
湖南的文物资源,犹如一座璀璨的宝库。从距今1.8万年的道县玉蟾岩陶器,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薄如蝉翼,尽显汉初制造业的登峰造极;从商代的豕形铜尊,以独特造型彰显古人的审美与智慧,到皿方罍历经沧桑回归故土,成为“万罍之王” ,每一件文物都是湖湘大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印记。
而文艺,为这些古老的文物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当我们翻开《解密中兴颂》,便能跟随文字走进浯溪碑林,感受唐宋元明清各代文人墨客在摩崖石刻上留下的诗词书画魅力,体会唐代诗人元结撰文、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大唐中兴颂》所蕴含的历史厚重感。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湖湘一万年》,则通过镜头语言,深入解读考古发现,将湖湘文明的发展脉络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见证历史的风云变幻。
在舞台艺术领域,京剧《皿方罍》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演绎了皿方罍身盖分离后回归故土的传奇故事。剧中从商周之际皿方罍的铸造、迁徙、埋藏,到近代湖南积极促成其回归,展现出中华儿女守护国宝的坚定信念和伟大凝聚力。其舞台艺术在遵循京剧虚拟写意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了丰富的场景切换,营造出朦胧美、超越美和自然美;音乐上融合传统京剧风格与现代创作思维,加入昆曲、湖南民歌、西方乐器等元素,使古老的故事焕发出时尚感与创新性,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
再看文化类剧情综艺节目《万物友灵》,5位80、90后歌手、演员化身博物馆实习生,在逗趣的剧情中带领观众走进文物的内心世界,聆听商代豕形铜尊的“烦恼”、了解唐代诗文执壶的“执着”,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呈现文物与人的关系,传递湖湘文化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成功吸引了年轻观众,让文物知识“无痛入脑” 。
这种文物与文艺的融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文艺为文物提供了更生动的传播方式,打破了文物与大众之间的隔阂,使更多人能够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文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源泉,让文艺作品更具文化底蕴和历史深度。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湖南能够继续深挖文物资源,鼓励更多文艺创作者以创新的手法,将文物背后的故事搬上舞台、荧幕、书页等文艺载体,打造更多走俏全国、影响全球的湖湘文化国潮IP。让湖湘文物在文艺的滋养下,持续“活”在当下,绽放出更加夺目的新时代华彩,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成为湖湘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闪亮名片 。
责编:曾衡林
一审:曾衡林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