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湖南人的爽朗,就是披件背心,一顶草帽一口黄瓜

林铁·   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05-04 23:54:29

文/林铁 编辑/饶谧

梅雨初歇,南风裹着青草香掠过湘江两岸。立夏的湖南,是一幅水汽氤氲的画卷——秧田泛着新绿,荷塘浮起嫩钱,连石板路上的苔痕都透着几分慵懒。此时节,菜市里最惹眼的莫过于一筐筐青翠欲滴的黄瓜,顶花带刺,水珠未干,活脱脱从藤蔓上跳进竹篮的夏日精灵。

湖南人常说:“立夏吃瓜,热天不瘥。”黄瓜的脆嫩里藏着湖湘大地的节气密码。晨雾未散时,农家的篱笆架上已挂满黄瓜,瓜身沾着露水,纹路如湘绣上的针脚般细密。老农弓腰摘下头茬瓜,指甲一掐,脆响清亮,仿佛能听见夏日的第一声蝉鸣。这寻常瓜蔬,在湖南人的灶台上却演出了百般滋味——凉拌的泼辣、腌渍的酸爽、煨汤的醇厚,乃至酱坛里封存的时光……爽朗湖南的性情,尽在这一根黄瓜里。

长沙城的夏夜,是从一碟凉拌黄瓜开始的。文庙坪的夜市摊上,老板娘抡起菜刀“啪啪”几下,黄瓜应声裂作棱角分明的块,蒜末、剁椒、香醋泼上去,再淋一勺滚油,“滋啦”一声,酸辣气直冲鼻尖。食客们就着冰镇啤酒大嚼,瓜汁混着汗珠滴在塑料桌布上,竟吃出几分江湖豪气。

火宫殿的老师傅做凉拌黄瓜另有一功:黄瓜须选宁乡产的“笔杆青”,细长如簪,皮薄无籽。切片时刀刃斜走,瓜肉透如蝉翼,码在青花碟里浇一勺秘制酱汁——腐乳、姜茸、紫苏叶擂成的糊,再撒几粒油炸花生。夹一筷入口,脆生生、凉浸浸,辣味后头还缠着一缕回甘,恰似湘江畔的晚风,燥热中忽而掠过一丝温柔。

洞庭湖的晨雾还未散尽,君山岛的晒场上已摆满竹匾。渔家女子将黄瓜剖作四瓣,抹上辣酱、豆豉,平铺在篾席上暴晒。湖风裹着水汽拂过,瓜条渐渐蜷曲如舟,酱色渗入肌理,咸香中泛着淡淡的腥甜——那是阳光与湖水共同雕琢的滋味。渔民出船必带酱黄瓜。 “舟子携瓜一篓,足抵半月粮。”嚼着酱瓜看“白银盘里一青螺”,恍惚间竟分不清嘴里的鲜,是来自酱料,还是那万顷“洞庭山水翠”。

平江长寿街的酱瓜干,能让人吃出岁月的悠长。选肉厚籽少的“秤砣瓜”,切连刀片,盐渍后压石板脱水,再浸入酱油、八角、桂皮熬成的卤汁。晾晒时讲究“三晒三收”——白日暴晒,夜晚露润,七日后果肉凝如琥珀,咬一口甜咸交织,余味似暮色中的炊烟,袅袅不绝。

沅水边的常德人,连吃黄瓜都带着股霹雳火气。取本地“短白瓜”,不去皮,不切片,整条扔进擂钵,加紫苏、小米椒、蒜粒,举木槌一通猛砸。瓜肉迸裂,汁水四溅,辛辣气直冲屋顶,惊得梁上燕子扑棱棱乱飞。擂好的黄瓜皮肉相连,盛在粗陶碗里,淋几滴麻油,便是“擂椒黄瓜皮”。老倌们蹲在码头边,就着这道菜扒拉米饭,汗如雨下仍不停筷。擂钵一响,胃口就开了。大家卷起袖子,吃得欢快,仿佛听见澧水船工号子的铿锵。

过了雪峰山,湘西的黄瓜便多了几分山野的桀骜。吉首有一条老街叫作“好吃街”,好吃的店铺一间挨着一间,其中最古老的就是有几家世代做“醋黄瓜”的小店。阿公阿婆将黄瓜切作拇指长的条,撒把粗盐揉出涩水,再投入陶坛与米汤同酿。坛口压一块溪石,任其在黑暗中与辣椒、山胡椒窃窃私语。半月后启封,酸香扑鼻,瓜条脆中带韧,咬下去“咯吱”一声,酸汁直窜喉头,激得人眉眼皱作一团,却忍不住再夹一筷。

到衡阳,遍地都是美食。要说能带回来的好东西,必不可少的一样就是“剁辣椒黄瓜皮”。口感嘎嘣脆的,但不是萝卜那种绵脆,而是带有黄瓜清香的,微辣又微甜,是下饭神器。

从长沙街头到湘西苗寨,从南岳禅院到洞庭渔船,湖南人把一根黄瓜吃出了千般面孔。它是市井的泼辣,是山野的酸冽,是书斋的清淡,也是渔港的咸鲜。齐白石画虾讲究“似与不似之间”,湖南人调理黄瓜亦深得此道——看似随性,实则每一刀、每一味都藏着对自然的敬畏。

萧红在“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这算是顶有个性的东北黄瓜啊。咱湖南的黄瓜一样,不会仅仅满足当一份餐前开胃的酱菜,也不是吃烤鸭时包在面皮里佐餐配菜,而是一大盘热烈的紫苏煎黄瓜,一大坛子甜又辣的酸黄瓜,一大碗纯土菜水煮老黄瓜,要更讲究一点,就是一盘梅干菜脆黄瓜,妥妥的主角光环。

只需一根黄瓜,湖南人便能尝尽整个夏天的辽阔。那脆响里的山水,那酸辣中的人情,那平淡后的隽永,皆是湖湘大地写给时光的情书。

(作者系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院长)

责编:饶谧

一审:饶谧

二审:丁伟

三审:瞿德潘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