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州龙船故事③丨历史文化名人效应和龙头传统的存续变迁

谢万波 王建文 摄影/蒋克青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5-31 08:37:24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31日讯(通讯员 谢万波 王建文 摄影/蒋克青) 走!去永州,看道州龙船!“清枫杯”中国龙舟公开赛(湖南·永州道县站)暨“龙腾潇湘”中国传统龙舟大赛“农商行杯”“理学圣地·龙腾潇湘”国家非遗道州龙船赛将于5月31日至6月2日在道县潇水河上关桥至玉龙湾段举行,届时将有230余艘龙船(龙舟)、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公开赛的1000余名运动员、道县本土6000余名民间运动员竞渡潇水,为现场数十万观众演绎一场不一样的民俗文化盛宴。

道州龙船赛何以这么受当地群众喜爱?何以这么火爆出圈出彩?走!去永州,看道州龙船!让我们近距离了解它深厚的历史渊源、独特的龙船制作工艺、不一样的文化传承和特有的祭祀习俗、历史文化名人效应、龙头传统的存续变迁,深植生活并经历代居民维系的社会内涵等,这些都让道州龙船赛处处是看点。

历史文化名人效应及影响

道县古属楚国,山灵水秀、人杰地灵、人文丰富,划龙船,已有几千年历史习俗,当地流传着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与道县龙船的渊源、传说和故事。相传舜帝南巡,溯湘江、潇水而上,迎接他的就有道州龙船。龙船赛公认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习俗,而道县龙船除了纪念屈原,还纪念生于当地的理学鼻祖周敦颐,因为周敦颐先生出生于农历五月初五的午时。此外,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出生在道县东门村,金凤头是其巨腕风骨的杰作。

在唐代,道州侏儒能说会道,灵活乖巧。《太平御览》载:“道州土地产民多矮,每年常配乡户贡其男号为‘矮奴’。(阳)城不平其以良为贱,又悯其编氓岁有离异之苦,乃抗疏论而免之,自是乃停其贡。民皆赖之,无不泣荷。”时任道州刺史元结上书朝廷,进献侏儒得以废除。

当地百姓为感谢元结和当朝皇帝,在北门村(今东门街道北门社区)建了黄龙庙,从左至右依次供奉着黄龙娘娘、黄龙公公、刺堂(山)公公。所以代表着皇帝的抿嘴黄龙头,造型温文尔雅。每年端午龙船下水扒龙船前,同属“北门九井七贤坊”的北门、寇公社区、乌家山、冯家、东洲山和樟武坊、小河边等村的村民,都会抬着龙头,放着鞭炮,敲锣打鼓到黄龙庙祭拜。

龙船头传统的续存与变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承云说,道县龙头的制作和图案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并非自由设计。各村在新制作龙头时,都会抬着老龙头做参考,要求制作者照着现样,做得一模一样。

周承云家中还保留有用樟木做成的迷你版的龙头造型,其作用类似模子。现今,龙头造型基本都是依据其设计演变而来。道州龙船现存最古的老龙头,是宝塔村鲤鱼坝的抿嘴青龙头,有二百多年历史。龙头用樟木制作,重八十多斤。在历年的竞赛中,多次获得龙船赛冠军。

东门社区以前有两个凤头,分为一公一母。公的是单冠,母的为双冠,冠较低,类似公鸡与母鸡,有人直接叫“鸡头”,后来制作成凤头。当地村民也称其为“鸟头”,认为是类似于雕、鹫等凶猛的鸟。金凤头由此而来。

寿雁镇十里桥村由10个自然村的7个姓氏组成,由于离县城较远,且村庄附近没有大河,这里没有龙船,以前只能帮相好的村子扒龙船。2007年,该村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牵头,组织村民合计起来要打龙船参赛。可是这个时候,其他村子龙头虎头凤头都有了,十里桥村又不能重复别人的龙头造型。于是,联想到十里桥村有七姓,七姓与上古神兽麒麟谐音,在一番商量后,便选用麒麟作为龙头。

虽然参赛时间不长,但他们对龙船赛的热爱不输其他村子,最多的一年有七条龙船参赛,最好的成绩拿了冠军。这支由10个自然村组成的龙船队,更进一步向人们演绎了一个家族、一个村庄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的力量和魅力。

“五月五,龙船下水打烂鼓。”道县“道州龙船习俗”历史悠久,起源于宋代,流传于明清,鼎盛于当代,既是为祭祀诗人屈原,也是为纪念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千年传承至今,是一项集民俗、健身、娱乐和竞技于一体的群众体育活动。2002年,道县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龙舟之乡”称号;2006年,“道州龙船赛”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端午节(道州龙船习俗)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印象道州:那些关于龙舟的温暖记忆

责编:杨永玲

一审:杨永玲

二审:刘跃兵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