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思想经纬丨涵育报国志向 培养时代新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5-30 11:43:18

杨子潞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时,要求“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高校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必须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课题。

志向导航,厚植爱国之心。“志向”意指未来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意愿与决心。志之所向,即心之所往、情之所系、行之所归,指引着一个人将来想要做什么样的事、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志向是奋斗的原动力,也是人生的定盘星”“青年要早立志立大志”,生动阐明了志向之于人生、之于青年的重要意义。“立报国强国大志向”,更具象地指出了立志的方向内容。

爱国,是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深处,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些激扬而纯粹的家国情怀,鼓舞着一代代青年为国家民族前赴后继、接续奋斗。青年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就是引导青年把爱国作为最深层的心灵寄托和情感归属,主动在国家和时代的大舞台中定位“小我”、提升“小我”、奉献“小我”,实现“小我”和“大我”的有机统一。

实践为桨,锤炼强国本领。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大学教育阶段,鼓励青年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把“报国强国志向”落实到日常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积淀他们人生出彩的本领,不断提高青年社会化能力,引领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强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联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群众大熔炉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突出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深入产业建设、创新创业、乡村全面振兴、社会治理各领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心灵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纯粹情感融于其中,激发爱国报国强国热情从“情感共鸣”升华为“行动自觉”。

传递温暖,呵护报国之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尚未定型的阶段。这就需要我们深入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用心用情感知青年温度,传递党的温暖。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青年学生在哪里、关注什么、需要什么,高校青年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聚焦到哪里、落实到哪里。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突出“讲好青年话、增强青年感、凸显青年味”,从大学生涯的起步适应、学习期间的情绪心理、实习阶段的社会融入、毕业前后的求职创业等时间节点,针对青年大学生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等方面遇到的思想困惑,于细微处解难事、于关键时办实事,创造充分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让广大青年学生真切感受到党的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让青年学生的报国强国志向竞相生长、尽情绽放,帮助他们努力长成可堪大用的参天大树。

【作者系湖南医药学院副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青项目“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3B1148)阶段性成果】

责编:戴蓉

一审:张笑

二审:朱晓华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