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多彩非遗,与乡村振兴相互助力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5-27 14:45:28

肖敏

千百年来,中国非遗与乡村同命运、共兴衰,结下了不可分离的缘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充分发挥非遗保护与传承对乡村振兴的正向效能,让农民借助非遗的魅力既“富脑袋”、更“富口袋”。

发挥非遗资源价值,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时曾强调,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与海南一样,潇湘大地也蕴藏着丰富的非遗资源。“活起来”“火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为乡村产业振兴送上“金钥匙”。然而,当前部分非遗活化利用力度不够,产业化程度不够高,品牌建设不足,不被大众熟知,未能较好地带动乡村特色产业持续发展。部分乡村非遗呈“点”状分布,结构松散、零碎,传承力较为脆弱。一方面,应积极搭建平台,建立非遗工坊、非遗合作社,建设非遗村镇,让非遗传承人有展示技艺的舞台,让附近群众有学习一技之长、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机会,探索非遗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非遗+旅游”“非遗+农业”“非遗+康养”等业态,多样化展示历史文化、传统技艺和民俗风情,让非遗传承人和当地群众依靠自己的智慧、技能加入进来,从中获利。此外,当下国潮、国风的兴起,拓宽了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活态性传承的路径。应将非遗传统技艺与文创设计、制造生产等结合在一起,打造爆款国潮和网红产品,通过开设网店、直播带货的方式吸引更多Z世代的消费者,为当地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

深挖非遗文化价值,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非遗文化集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思维密码于一体,经史子集以系统性、知识性、集中性表达思想智慧,表演艺术和手工绝活通过技艺的形式表达出具体、准确、直观的民间智慧。因此,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激活乡村文化活力、丰富乡村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去年9月,“非遗画卷 美好相见”第二届湖南非遗博览会在郴州举行,观众沉浸式体验到了土家族铜铃舞、侗族琵琶歌、蔡伦造纸、盘王大歌、婚嫁习俗、百龙汇表演等互动节目。通过举办非遗文化展览、开展非遗文化讲座等活动,不仅有助于增强村民对非遗文化的了解,还有助于涵养乡风文明,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增强村民精神力量。非遗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如勤劳勇敢、坚韧顽强、创新开拓等,是村民的宝贵财富。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为村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服务基层治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和美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结合起来,挖掘家风家训、乡规村约等非遗项目在培育良好民风习俗中的作用,可加强乡村组织建设、推进基层治理。

创新非遗传承形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关键也在人。然而,随着传统老艺人年龄不断增大,不少非遗技艺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现实困境。人才培养和传承机制不够健全,一些非遗技艺仅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传承。非遗传承人掌握着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应主动担当“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光彩”的职责使命。当前,要积极发挥各级传承人的作用,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培训机会,鼓励他们在“家门口”安心安身安业。同时,引导非遗传承人充分发挥“传、带、授”作用,培养更多传承人。利用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培训、展览、讲座、交流等活动,让更多人看到非遗、走近非遗、体验非遗、爱上非遗,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回到乡村。积极拓宽交流合作渠道,与外地文创企业、设计师和专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举办研讨会等活动,分享发展经验、整合优质资源,让年轻人较为系统地了解非遗、直观地接触非遗,把保护传承的种子“种”进心田,培养更多懂非遗、爱“三农”的新农村建设者,为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责编:杨兴东

一审:杨兴东

二审:易博文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