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吸引更多青年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5-27 14:38:10

李希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青春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近年来,随着不少非遗传承人开始在短视频及网络社交平台上展示并讲解非遗技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作品不断走红出圈。许多年轻网民不再只是默默围观,而是主动参与其中并学习相关技能。非遗保护和传承,召唤青年接力前行,成为非遗传承新力量,赋予传统非遗文化新的内涵。

推动非遗传承保护植根校园。目前高等教育中的许多学科专业与非遗项目在知识体系上重合,且具有契合时代需求的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例如本科专业“中医学”课程体系包含大量与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相对应的内容,又如“工艺美术”专业所涵盖的陶瓷工艺、漆器工艺、染织工艺、雕刻工艺、金属工艺等方向,其教学内容与陶瓷烧制、雕漆、蜡染、织绣、木雕、金工等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有着对应共通的知识领域。因此,将非遗内容纳入教学大纲和课程,实现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协同发展,既可拓展高校育人思路,更能深化学生对非遗历史、技艺及其在当代应用的了解,为非遗项目培养新生力量。湖南女子学院将湘绣、滩头年画等非遗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手把手教“绝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技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目前,湖南各高校相继设立非遗文化研究中心,推进非遗传承与课堂教学融合、与校园文化融合、与创新创业融合、与社会服务实践融合,并通过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队等的合作,鼓励学生项目实操,探索非遗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

推动“数智+”打造非遗传承保护融合新平台。疫情期间,湖南省文旅厅在全国率先创建“云上湖南非遗馆”,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湖湘文化、感受非遗魅力,被很多年轻人点赞。在现代技术的驱动下,非遗保护和传承正逐渐向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深度融合方向发展。当非遗遇上充满激情与创意的“Z世代青年”,新的可能将不断涌现。一方面,建设和优化数字化平台,如创建专门的非遗传承与学习网站,让青年观看非遗制作、互动式学习技艺,并在网络平台与传承人直接交流,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利用社交媒体和内容创作平台推广非遗,吸引青年的广泛参与。在抖音、快手和哔哩哔哩上,青年创作者被鼓励生产和分享关于非遗的教学视频、传承人访谈和故事讲述,提升了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亲近感和参与感,也为非遗的现代传播开辟了新渠道。

推动社区集市成为非遗传承保护新途径。社区参与,不仅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抓手,也是激发青年主动参与的重要途径。湖南省非遗促进会举办的“文化进万家,非遗进社区”活动中,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齐聚非遗集市,醴陵釉下五彩瓷、临武制香技艺、江永女书文化、陈氏艾灸术、浏阳菊花石雕等众多非遗技艺现场展示。在闲暇之余,很多年轻人选择拉上三五好友“沉浸式”体验一场集市。非遗滋养着年轻人的精神和生活,让他们习得知识、沉静内心,用智慧与双手打通非遗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由此可观,社区可举办传统乐器试奏、民族服饰试穿等时尚活动,让更多青年感受非遗、爱上非遗;还可定期举办非遗主题的摄影比赛和短视频挑战赛,鼓励青年用镜头记录非遗活动和工艺流程,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和传播。同时,可建立社区非遗保护志愿者团队和激励机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设立奖学金等,让更多的青春力量加入让非遗“年轻化”的行列,引导年轻人用双手和智慧唤醒古韵、让非遗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滩头木版年画的文化记忆与教育传承”(XSP2023YSC036)阶段性成果】

责编:杨兴东

一审:杨兴东

二审:易博文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