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花蕾”孕育非遗力量——长沙非遗馆教育研究工作探索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5-18 19:54:07

文|龙耀华

在微雨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的初夏时节,我们迎来了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下简称长沙非遗馆)于2022年12月成功备案为国有博物馆,是长沙最年轻的博物馆之一。该馆系利用位于橘子洲景区内的张孝准旧居改建而成,馆舍已有101年的历史。一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专的“活态文化”博物馆却取得了年接待236万观众的傲人成绩,在长沙文博群体中展示着非遗保护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城市文旅业态深度融合的独特魅力。

一年多来,这朵“文博花蕾”在教育和研究方面结出了砥砺前行,不断释放出文化育人的非遗力量。

非遗教育绽放传承之花

博物馆是向公众提供教育的重要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最能在学思感悟中实现教育的目的。

展览是开展教育最直接的方式。长沙非遗馆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价值的挖掘阐释,讲好长沙故事,不断推出富有知识性、原创性的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融入市民业余生活,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家·长沙”常设展览,将长沙人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趣味与知识结合的方式穿越历史长河来到观众眼前,真切地感受这些融入长沙骨血、体现湖湘魅力的“长沙老家”文化精华。让每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或是归家的游子在这里都能找到共鸣,感受家的乡味、乡音、乡情。“以兔之名 星城有礼——长沙非遗文创展”带来开年惊喜,展示长沙匠人奇思妙想与生肖文化的创意之作。“浏水之畔 布缕清风——夏布织造技艺展”让观众看到一粒苎麻种子成为一匹布、一个包、一把扇子的历程。“‘湘’见潮头 传艺新区”透过匠心独运的非遗作品生动讲述湘江新区的历史人文、幸福图景和责任担当。“风华绝代‘遗’脉相承——旗袍风尚与技艺展”尝试将古老非遗通过新场景、新表达融入现代旅游,让年青一代重新认识并爱上传统服饰。

活动是普及教育的有力抓手。长沙非遗馆依托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和各怀绝技的传承人打破传统、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形式,带来多元有趣的体验,让游客在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中走近非遗、了解非遗。“我们的节日”元宵、清明、端午、中秋“乐玩非遗”“乐赏非遗”主题传习活动,夏日文旅集市“长沙奇妙夜”,非遗科创生活“科创密室”“科创乐园”,非遗音乐周,“少年秀非遗 共享传承梦”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名家聚橘洲 戏曲名段唱梨园”戏曲展演等系列活动,沉浸式体验打破传统的实物展示形式,让观众在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体验中,感受长沙先民的生活场景和智慧,是非遗与在地教育的生动实践。

创新是提升教育的关键举措。丰富的线下活动之外,借助线上“网络课堂”等新媒体手段,以非遗为链接,联合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展“职业教育里的非遗传承——非遗云课堂”活动;拍摄《长沙,与你相遇》《国礼·湘绣》等非遗主题短视频,用影像向广大群众讲好长沙非遗传承的匠心故事,展现星城非遗传承之脉等等,收获广泛好评。

教育就是一棵树晃动一棵树,一朵云吸引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文化是最柔软的教育,有着直抵人心的温度和力量,非遗正在用自己的特质践行以文化人的使命。

非遗研究催生发展之果

深入挖掘非遗蕴涵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从而推动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活化,对于彰显多元一体的湖湘文化和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研究的基础在调查。长沙非遗馆积极履行项目保护的职责职能,开展“非遗线索征集令 我是非遗发现官活动”,2023年至今征集包括橘子洲传说故事、鸳鸯饼制作技艺等项目的非遗线索23条。对于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化,必须脚上粘泥带土,实地走访做好田野调查,方能掌握一手资料。非遗馆甄选长沙剪纸(一刀剪)、古琴艺术、长沙正一派道医张氏诊疗法等项目深度调研,业已推动长沙剪纸(一刀剪)由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面塑制作技艺、核雕制作技艺由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研究的目的在保护。长沙非遗馆直接承担13个项目的保护单位责任,通过积极履责勇于作为,推动金石篆刻(长沙篆刻)申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指导长沙弹词、长沙皮影戏等项目的5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完成了项目发掘、实地调研、组织申报到评估考核的闭环管理。集合长沙皮影戏4位代表性传承人,在扎实的基础研究上即将出版《长沙皮影戏》一书。

研究的出路在融合。非遗概念的诞生表明人类对历史遗产认识的一个新高度:在已知的物质文化遗产之外,还有极其巨大、绚丽多姿、活态的历史遗产,这是人类一次伟大的文化自觉。应运而生的非遗学是新兴、交叉学科,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民族学、博物馆学、文物学、档案学、管理学都有关联与融合。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提出两道“融合命题”:一是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二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 长沙非遗馆以研究为立馆之本,从文献里、在实践中,把握融合发展的目标,促进非遗传承保护的高质量发展。《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潜力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课题获得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探索推动非遗与产业融合,与创意设计、数字媒体、旅游体验等开展跨界合作,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衍生品,打造长沙非遗特色文旅IP。借助数字赋能非遗保护与传播,着手建立长沙非遗资源数据库,运用5G、AI、VR/AR等技术,搭建非遗数字博物馆,拓宽非遗文化传播渠道,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与参与。

长沙非遗馆依托文旅融合、“博物馆热”的“天时”,凭借身处核心景区客流密集的“地利”,实践联系服务全市各级各类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的“人和”三大优势,蕴非遗大千世界于小巧精致的场馆,做到市级公共文化场馆接待量的顶流。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把 非遗教育与研究贯穿工作全过程,活化利用非遗资源,实现非遗保护与 传承 不断深入,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地传承弘扬优秀湖湘文化,彰显中华文明磅礴气象。

责编:胡雪怡

一审:胡雪怡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