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家校共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5-14 06:41:51

戴吉

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2024年2月,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提高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营造‘人人关注心理,人人注重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相对于中小学生,大学生在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更为独立。但是,家庭对其心理状态依然有着重要影响,开展家校共育有助于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有助于大学生处理自我与家庭的关系,实现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的融合性提升。

育心与育德相统一,明确家校共育工作思路。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教,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一名心理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塑造起关键作用。

针对学生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交织的特点,高校开展家校共育应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确立“协同为基、预防为先、教育为重”的工作理念;另一方面遵循心理学原理,指导家长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和促进自我发展,最终打造心育实践中嵌有德育内涵、德育实践中含有心育方法的家校合力机制。

问题导向与靶向施策相结合,分层推进家校共育工作。高校开展家校共育以现实问题为工作靶点,通过“普及教育-成长辅导-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分层施策,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通过普及教育,树立家校共育意识。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宣传家庭教育相关知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中增加家庭心理专题,开设《家庭心理学》相关选修课、微课和慕课,帮助大学生掌握家庭心理知识。通过网站、公众号、视频号等媒体,利用校园开放日、新生家长会等契机,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方法,引导建立大学阶段的家庭新关系。通过开展“亲子心语墙”“给新生的一封家书”等亲子互动活动,促进父母和学生的相互理解。

通过成长辅导,化解发展性问题。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心理辅导方式开展学生成长教育。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对于违规违纪学生,适时联系家长协同教育,推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对与家长沟通不畅的学生,运用家庭教育方法,帮助解决情绪和认知问题;对于存在源自家庭背景性问题的学生,遵循资源取向和未来取向,增强其自我发展信心。

通过心理咨询,解决深层次家庭问题。运用家庭咨询的相关手段,解决深层次的家庭关系问题。在个体咨询中开展“一个人的家庭咨询”,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庭咨询,组织“家庭探索之旅”等主题团体辅导,运用家谱图、家庭格盘和生命线等系统式技术,帮助学生探索原生家庭关系,梳理成长过程,促进自我提升。

通过危机干预,确保学生平安健康。整合家校资源,化危为机,确保学生平安。在心理危机发生时,家校协同进行安全保护、情绪安抚和危机化解。组织辅导员、父母、学生和心理咨询师一起开展“开放式会谈”,帮助家庭化危为机;在心理危机解除后,组织辅导员定期走访,与家长保持联动,全面掌握学生身心康复情况;对因心理问题需陪读的经济困难家庭给予资助,实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家校共育工作队伍。家校共育以学校为主导,家庭和学生共同参与,形成“积极主动,平等融洽”的合作教育模式。作为家校共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和分层培训相结合,学工系统与其他部门相结合”,打造一支家校共育工作队伍。通过制定《家校联系工作管理办法》,召开学校党委会和学院党政联席会,明确家校共育责任;通过家庭理论培训、家庭咨询实践和家庭案例督导,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胜任力;通过培训辅导员日常谈心谈话技能,改善家校沟通能力,提升处理家庭问题的技能。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22YJA880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肖秀芬

一审:彭彭

二审:李茁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