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新论 |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意义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5-09 10:54:09

李文亮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从“第二个结合”视角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肌理,对于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

以“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助力破解社会发展难题。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具体国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休戚与共”的整体性家国意识。这一家国意识强调追求社会的整体性利益。新时代,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系统谋划并推进了党的民族工作,有力地保证了各民族都能够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切实保障了各族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我们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依托,广泛凝聚起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我们以“实施精准扶贫”为核心抓手,完成了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为全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这一系列举措,均生动地体现了对这一传统理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为我们破解人口规模巨大所带来的系列社会难题,提供了根本性的制度与路径遵循。

以“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最为质朴的共同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为中国共产党所弘扬。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对这一经济伦理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论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求相符。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正确义利观,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方位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指引。

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助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勤劳、俭朴、奋斗,是中国人民骨子里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我们要在更加重视“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中,培育包容天地、承载万物的美德,以及宽以待人、反求诸己的品性;在“自强不息”的时代实践中始终展现出立身行道的君子人格,自觉承担起明其德、弘其道的历史使命。在既自强不息又厚德载物的文化品格培育中,生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社会发展源动力,为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与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

以“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以农业耕作获得生存的中华民族,天然地认识到与天地同和,与天地同节对于人的生存的重要性。“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是中华民族矢志追求的生命伦理。它彰显的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文明发展逻辑,它要求顺承天地之道,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在“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中达成人与自然之间的有序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这一重要论断是在深刻凝练中华民族数千年生存智慧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精髓,为新时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提供了价值引导。

以“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助力蹚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之路。孔子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民无信不立”“谨而信”,并明确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论断。由此可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诚信看作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的道德律令。有信则有义,“义者宜也”,生活中与他人的处处相宜,就能做到和睦相处。而睦之以亲,则得善邻。“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交往智慧,成为中国人核心的交往准则,在我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都以实现和谐一体的关系为根本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绘就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文明底色。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责编:曹茜茜

一审:曹茜茜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