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的“沙”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5-05 15:26:57

文|龙耀华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长沙来了多少人?五一广场、岳麓山到处人山人海,单单橘子洲上小小的长沙非遗馆五天就接待了5万4千人。值班的时候,听到无数天南海北的口音,谈论着长沙的饭菜真辣、长沙的雨水真多、长沙的人气好旺、长沙的臭豆腐吃起来居然是香的......

非遗馆门口有个好玩的装置,用透明的亚克力做成中空的“长沙”两个字,把五彩缤纷的沙子装在玻璃管里,吸引着大家一起来玩。游客们你一管我一管,把沙子倒进立体字“长沙”里,层层叠叠显出斑斓的色彩,然后拍照发朋友圈,留下不一样的打卡照。

有的小朋友兴致勃勃一连灌了十多管沙子之后,突然认出了这两个字,大喊着“妈妈快看,这是长沙的‘沙’字哎!”

是的,就是长沙的“沙”。我们用七色彩沙,与千百人一道,共同完成色彩斑斓的长沙。

“沙”是这座城市的乳名

长沙,为什么叫长沙?各种说法莫衷一是。

有人说因为天上有个长沙星,地上对应位置的那座城就叫相应的名字,所以长沙又称“星城”。这种说法流传最广,却最经不起推敲。古人将七宿连缀想象为一种动物,是先有地上动物之名,才命名天上的星宿,而不是相反。分星分野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借用现实生活中已有的名称和概念。《说文》曰:“轸,车后横木也”,《考工图记》说“舆下四面材合而收舆谓之轸”,轸宿也被称“天车 ”就是这样的道理。

长沙的最早的名字可能就是“沙”。

《说文》曰“沙,水散石也”,段玉裁注“石散碎谓之沙”。《太平御览》引罗含《湘中记》云:“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了了然。其石子如樗蒲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樗蒲是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用于掷采的投子最初是用樗木制成,故称樗蒲。江底的砾石如棋子大小,岸边的沙白如雪,都是湘江搬运自千里之外的高山之巅,积万年之力而成。

《易经需卦》有“需于沙”,孔颖达《周易正义》中解释“沙,水旁之地”。唐代《长沙土风碑记》引《遁甲记》云:“沙土之地,云阳之墟。”《元和郡县志》记载:“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以统湘川。”这里的“沙土之地”也好,“沙乡”也罢,都是说的长沙。

我们的先民就在江岸沙地聚居生息,才有了长沙这座城邑。

绚烂是非遗的本色

最早住在江岸沙地的先民的屋舍器具早已微茫难寻,但是他们的文化却延绵千年流传至今,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

来非遗馆的游客或是两两成对、或是三五成群,他们扶老携幼且行且看,指给老人看“这个活字印刷,太公他们那时修族谱就是用的这个”;指给孩子看:“这个窗花现在见得少了,我们小时候过年窗户上贴的都是”。非遗展现了祖先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创造力,是最直观最鲜活的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教材。

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遥远的记忆长河中,以缤纷的色彩装点了岁月的梦,雕琢了时光的魂。

古老戏台上的脸谱,红、黑、白、金,每一种颜色都是角色性格的符号,诉说忠奸善恶,演绎悲欢离合,五彩缤纷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理。

繁华市坊中的湘绣,青、红、黄、绿丝线交织,描绘美丽的花鸟虫鱼,绚烂的色彩里融合心灵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见证。

节日庆典时的剪纸,用一双巧手、一把剪刀,将红色的喜悦、金色的辉煌、黑色的深邃,裁剪成窗花、灯笼、门笺,随风轻舞,传递着对未来的祝福,让寻常人家瞬间变得色彩斑斓,装饰着吉庆的氛围。

还有流传于乡野间的民间故事,在篝火旁,在月光下,老人们口中的神话与传说,伴着夜空中的点点星光,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一个又一个奇幻的世界,以最绚烂的色彩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种下了智慧的种子。

色彩斑斓的文化遗产不仅装饰了我们的生活,更是装点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文化是聚沙成塔凝结剂

活态文化不是静态的陈列和展品,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被赋予新的。沙粒在装置里倾倒、流动,聚结成意料之中却又意想之外的形态。假期这几天,玩沙的有小朋友,也有大人,大多只是觉得好玩,并没有共创艺术的概念。这恰恰是我们想要的,无意识、有意思,正是最好的状态。

彩色的沙粒被成千上万的人凝视、触摸,这件作品由他们共同完成,但他们并不相识。人如何知道自己是谁,如何辨别谁是同类?文化是身份认同的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现代人理解自己的根源和文化身份,龙狮舞起来的时刻,烟花腾空绽放的瞬间,每个人可以感受到自己与群体、与历史的连接,我们有共同的记忆和经验。在快速全球化的今天,非遗成为了个体与集体保持文化根源、强化民族身份感和归属感的关键元素。

沙作为个体是微小的,古人把小数点以后第八位,即亿分之一的数位叫作“沙”。沙作为群体又是庞大的,佛教用语中的恒河沙比喻数量多到像恒河里的沙子那样无法计算,中国古代数学中将恒河沙作为一级数量单位,用现代记数法就是指10的52次方的数量值。不可胜数的微小个体正是在文化的凝聚下聚沙成塔,呈现绚烂的色彩。

我们是时代的一粒沙

这个彩沙装置的设计安装颇费一些周折,放假前一天晚上,我们等着送货的卡车和安装的师傅在夜色中下桥施工,闲谈中一位同事聊起她的经历。

年轻时离开老家青岛学习声乐,因为嗓子的原因改行幕后学演艺策划。当年广电湘军风头无两,为了电视梦想来到长沙,不曾想连续几年考不进,辗转多个文化单位等待机会。后来终于入职广电,两年间却被连续加班出差累到身体吃不消,为了家庭孩子选择退却,最终在非遗保护找到自己的热爱。

长沙就是一座这样包容、开放,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城市,不论怀揣什么样的梦想,也不论是宏大还是细微,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留下自己独特色彩的空间。为梦想打拼偶尔感到累了,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灵感和慰藉。听一曲戏、品一壶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成为缓解压力、寻找心灵平静的方式。

我们是时代的一粒沙,这句话据说最早出自佛罗伦萨画派的艺术家波提切利。“我们都是时代的一粒沙”,既是对个体在宏大历史中的谦卑认识,也是对个体汇聚成时代洪流、共同塑造历史进程可能性的肯定。个体的渺小与普通正如细沙,受风的吹拂、水的侵蚀正如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到外力的左右。沙粒虽小,但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价值,当它们汇聚在一起,便能形成改变的力量。

五天来,在每一为“为长沙添彩”的参与者眼中,在每一位“爱非遗 享非遗”的游客身上,在色彩斑斓、日渐丰盈的“长沙”两个字里,我们看到了这种力量。

责编:陈普庄

一审:陈普庄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