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碰碰胡|将黑暗曝光在白日之下,然后呢?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4-30 15:48:56

文|胡雪怡 周浩宇

“电影未必可以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向世界提出问题。”

关于电影《白日之下》的整体表达,其导演简君晋这样定义。的确,这部刚在第42届香港金像奖摘得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的电影,通过还原暗访女记者的调查过程,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时,把焦点对准香港社会的制度性问题,是作品本身最大的意义。

电影的开头直接亮明了身份:“改编自真实事件”。不难查找,电影杂糅了2014年康桥之家张院长涉嫌性侵智障女院友,2015年剑桥护老院数位老人全裸露天洗澡,2016年国宾之家残疾院友被反绑床铺坐厕,2016年康桥之家14岁自闭症少年坠楼身亡,2019年康桥之家8个月内6名院友离奇死亡等社会新闻,都曾引起香港舆论哗然。

勇敢地向政府及社会发出责问,无论是现实中的记者还是电影的导演,在此刻都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表达自由,试图追问并指引一种思考方向:将黑暗曝光在白日之下,然后呢?

全片虽然可以用“平”字来形容:叙事之平,情感之平,视听语言之平。观众和主角一样,以第三视角见证他人的遭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或高潮,没有集中的情感爆发,没有强烈的视听冲击。若说揭开残院舍(为残障人士提供食宿服务的地方)绑着老人推去全裸露天洗澡的秘密,应为影片的高潮,那也仅是平静湖面上的一点波澜,振荡几圈涟漪后又回归平静。

脱离指控、逍遥法外的院长,残院舍被吊销牌照后无处可去、又无自理能力的院友,从报社辞职的女记者,何去何从?影片没有交代,就像现实的后续,相关制度和部门是否有改进措施,无从知晓。

但是,正是这种“平”带来了极度反差。女主角遇事沉着冷静,平淡甚至是麻木,好似这些不堪“见怪不怪”。曾经当船夫、后来到残院舍装疯卖傻求归宿的通伯,面对昔日好友去世以及院内种种虐待行为,平静如往常,是一种自保。政府对数起投诉与视而不见,甚至将残障护理与养老机构责任外包,与利欲熏心的私营主体沆瀣一气……愈加反映出香港社会福利制度与监管机制改革的紧迫性。这也突显了演员们精湛细腻的演技,传达出发人深省的强大力量和感染力。

除了香港社会的结构性顽疾与制度漏洞,电影还涉及了两个议题:老人是不是“包袱”?记者会不会“消失”?均未给出明确答案。主角们的沉默不语,或是左右摇摆,都体现了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以及忠于真实的正义的困难,有待更深层次的探讨。

无独有偶,十余年前的韩国电影《熔炉》《素媛》都取材于真实事件,与《白日之下》都有着相似的命题。作为“前辈”,这两部电影在韩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熔炉案”“素媛案”成为了社会法治发展的有力推手,让人看到了电影无穷的能量。

片尾一群人奔向日光的画面,加上“本片所呈现的只是现实中的冰山一角”一行字幕,在无形中化作一束束聚光灯,直直打向社会的阴影处,引人由着趋向光明的本能,去关注黑暗的背后是什么?下一步做什么?

正如导演自陈:“这部作品不是要让观众感到绝望,电影最后发出的讯息其实关于希望”“希望可以是一个‘因’,因为你有希望,才在后来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我们提出了希望被解决的问题,希望是起因、是动作、是过程。

然后的然后,是行动、是改变、是进步。

责编:胡雪怡

一审:胡雪怡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