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丨把工作落实到基层≠把什么事都压给基层

陈甸甸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4-04-30 10:27:42

4月22日,在重庆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详细了解近年来社区减负效果。他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

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我们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基层。我们一切工作,基层最重要。”工作要落实到基层,而不是一股脑子简单粗暴地“什么事都压给基层”。

“什么事都压给基层”的三重困境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面对基层工作中种种现实表象,让基层干部深感无奈。当千头万绪的工作落点全部积压到基层时,使得一些干部陷入到“小马拉大车”负重前行的三重困境。

有的忙于事务。很多基层干部一人多岗、一岗多责,大量的工作精力都用在填报表、做台账、写材料、写汇报上,各种台账留痕、数字政绩等形式主义工作,导致基层行政效率低下,干部实际深入一线解决问题的时间少了,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机会也少了。

有的压力“山大”。大会小会一连串、考核评比一大堆。文山会海、层层加码,让本就疲于事务的基层干部提不起担当作为的工作动力。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被严重影响,甚至出现“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不正思想。近年来,随着政务电子化发展出现了工作应用软件开发过多过滥、数据重复申报、过度“留痕”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问题,加重了基层负担。

有的权小责重。基层治理缺乏自主权,资源调配、行政执法、项目决策等职权相对较少,但基层又是执行层面最关键的“枢纽”,一头连着人民群众,一头担着社会责任。基层干部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影响基层治理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还有可能产生人才流失的风险,不利于干部队伍建设。

破解“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关键要明晰权责

4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向社区干部了解基层治理的情况。

总书记询问得很细致,这里都开展哪些便民服务、社区干部待遇怎么样、平时工作忙不忙等,近年来社区的减负效果。他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

明确权责,就是要把权责边界厘清,把职责关系理顺。基层该承担的工作范围在哪?该处理的职责事项到底有哪些?该弄清楚的弄清楚,才能更好的履职尽责、服务群众,也能更有效地避免上级部门职责转嫁给基层。

以大局的眼光,科学规划权责范围。按照全局所需、部门所为、基层所能,合理划定权责边界。“清单式”管理督查检查等事项,形成工作项目有重点、工作数量有控制的良性生态。

以法治的观念,明确制定权责标准。人按职责干,事按制度办。上级部门、基层单位该做哪些事,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何种效果,都要做到有据可循、依法依规。

把握好“权”与“责”的“适配度”,从而提升基层工作的高效度,进而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这就是“明确权责”这一基层减负方法论的深刻内涵。

“什么事都压给基层”是典型的官僚主义

“小马拉大车”的矛盾在于马小车大,拉不动、拉不快,结果就会“挨鞭子”。在担心害怕的驱使下,派生出一系列“假大空”的形式主义套路。而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两大顽疾。

察其本:负担来自于形式主义。“打卡式”调研、“复读式”开会、“表演式”留痕、“挂牌式”服务、“表态式”工作、“教条式”评比等各种群众反映强烈的基层乱象,背后都直指一个“虚”字。为了凸显功绩而做的“花架子”越做越多,流于形式。重“显绩”轻“实绩”,过于功利化的做法不仅会浪费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财务资金和大量时间,激发弄虚作假的心理以及好大喜功而轻率的浮华态度,而且大大削弱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信誉度。归根究底,是政绩观扭曲、责任心缺失的形式主义在作祟。

绝其源:甩锅转嫁的是官僚主义。问责泛化滥用,动不动就签“责任状”、搞“一票否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留痕”了就万事大吉。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担责。一味地检查材料、考核验收,不断地向基层干部加压加码,压力转嫁、责任甩锅就是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往往来自于思想观念上的误区。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信仰迷茫、精神迷失,成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滋生的土壤。错误扭曲的政绩观和滑坡倒塌的思想作风“腐蚀”了党的干部队伍,在基层治理中不断冒头作怪。什么事都压给了基层,致使基层之“重”成为了基层之“痛”。

打通基层治理壁垒,让基层强起来

当前,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持续完善。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逐渐形成,其背后既有基层治理方式的多元化升级,也离不开广大基层干部自身能力水平的建设。

打通基层治理的壁垒,持续推进为基层减负松绑是一方面,基层干部如何进一步提升自我亦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增强学习能力“培基”,把基层当做“练马场”。不同层级的领导者实际上需要具备许多不同的技能。对于基层干部来说,学无止境的态度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基石,也是贯彻落实的基点,更是一项基本的政治责任。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应当自觉加强学习,以学促干,争做“学习型”的基层干部。

同时,在基层治理工作中,无论是解决老问题,还是应对新挑战,基层干部都需要养成创新思维。在创新中求突破,取得新成效。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基层工作攻坚突破。

增进实干能力“筑核”,把实绩当做“风向标”。减负与实干,是基层减负这一命题的一体两面。“虚功”“形式”要减,“实干”“实绩”要加。要让基层干部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用更多的“实”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基层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作为基层干部,要把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作为干事情、做工作的首要问题,积极、主动、耐心地处理基层工作,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自我素养。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踏实、务实、真实这三个“实”转化为基层干部的“标配”品质。

提升抗压能力“固本”,把坚韧当做“马蹄钉”。处在基层这个重要的“关节”,必定承受着非同小可的压力。有来自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的压力,也有来自正确把握权力、责任、利益三者关系的挑战。在这些困难面前,基层干部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定信心,既要勇于面对,也要灵活应对。在实践中提升韧性和应变能力,可以使干部更加适应当下基层状况的变化与挑战,提高基层工作效能。

同时,要严守工作纪律和政治纪律,在任何时候、任何复杂情况下都经得起考验,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本色。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用基层干部的“做到”换来更多人民群众的“得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把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党中央把基层当做“练兵场”的落点,同时不断为基层工作减“重”,其背后的深意就在于干部队伍的培育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4月29日上午,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强调,要把“实”字贯穿一切工作始终,认真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常态化开展“走找想促”,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大对基层干部关心关爱力度,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成效论英雄,把科学务实干事创业的导向鲜明立起来,坚持实事求是抓好贯彻落实。

“落实到基层,落实靠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末梢、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承担着落实和执行的重要角色。把工作沉到基层,是要接地气,而“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只会让干部“喘不过气”。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人民群众迈向越来越美好的生活需要好干部,而“什么事都压给基层”,难以激发出这样的好干部。基层不再负重,助力“马”与“车”跑出加速度。而对基层干部来说,在减负的同时也要为自己“增肌”,在学习认识、理解把握上“走得更深”,在贯彻落实、解决问题上“走得更实”。以“实”的作风,不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