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特刊|扬帆破浪拓新天 ——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中展现工业向新的“津市担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4-30 08:22:32

津市工业园生机勃勃。许衡摄

国家级创新平台津市成果转化基地授牌。刘蓉 摄

津东云纺自动化生产线提升产品品质。 李祖银 摄

湖南新合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查看生产情况

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为合成生物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王 珊 黄 琼 胡文杰 杨金蕾

滔滔澧水,奔腾不息。沿澧水津市段一路前行,生物医药、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企业星罗棋布,舒展着这座老工业城市的产业新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强调,要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津市牢记殷殷嘱托,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全力推进创新突破、产业突围,以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一主一特”产业撑起发展“脊梁”,传统产业加速迭代,未来产业破壳萌芽,9大产业集群“新”兴向荣,产业生态节节向好……产业的春天,在澧水两岸孕育、激荡、勃发!

提“智”升级——

传统产业再造荣光

津市,因水运而兴,历史上是一座知名的码头商埠城市和轻工业重镇。上世纪70年代,津市生产的斑马蚊香、麦穗味精驰名全国,湖南第一家拖拉机厂、第一家制盐企业均落户于此。到改革开放初期,已有工业企业150多家。

“津市的骨子里沉淀着抓工业的基因,血脉里澎湃的也是强工业的声音。唯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抓工业,才能杀出一条发展之路。”津市人对此早有判断。

工业怎么抓?

面对新风口、新赛道,传统产业这份“家底”留不留?怎么留?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津市指明了方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走进津市高新区湖南津东云纺纺织有限公司车间,机声轰鸣,纱线飞织,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现代化纺织设备有序作业,偌大的车间只有零星工作人员。

津东云纺是湖南娄星纺织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娄星纺织入驻高新区已有20年。2020年,董事长李良琪看准智造“风口”,投资5.1亿元,建设9.6万锭差别化纤维全自动智能纺纱项目(津东云纺)。新厂定位高端,引进了德国、瑞士、日本等国际国内顶尖技术装备,实现多种纺纱工艺全自动化。

“与老厂相比,我们的劳动用工成本降低了80%,生产效率提高25%以上,产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津东云纺行政总监李文初表示,去年,已投产的项目一期实现产值近4亿元。二期预计今年9月投产,届时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

津东云纺的转型,是津市传统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创新才有动力,转型才有出路”。放眼津市热土,这句话已成为共识共为。

湘澧盐化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抢占高端盐市场,建成了全国第一条生态矿盐生产线。

湖南省南北特食品有限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科大等高校合作研发产品,去年实现年产值1.65亿元,蛋类和豆制品单品类销量全网第一。

由湖南汽车车桥厂(原湖南拖拉机制造厂)改制重组而来的湖南中联重科车桥有限公司,以智赋能,车桥、商用车桥两大系列产品产销量位居国内前列,全地面起重机车桥产销规模位居国内第一。去年,公司又启动工程车桥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10亿元,形成车桥产能6万根,工业产值20亿元,将成为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工程车桥智能制造标杆,极大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津市市委书记黄旭峰表示,未来,津市将围绕装备制造、健康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动传统产业攀高、提智、向绿,持续迸发活力。

向“新”突围——

“一主一特”繁木成林

澧水河畔的津市高新区,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新合新生物、鸿鹰生物、科益新等30多家生物医药类规上企业比肩接踵,集群而居。很难想象,这里是全国最大的酶制剂生产出口基地、甾体原料药及中间体生产出口基地,皮质激素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70%。

一个人口仅20余万的小县城,为何能问鼎“全国之最”?

这还要从酶制剂这颗“种子”说起。

成立于1978年的津市酶制剂厂是省内最早涉足生物领域的国有企业。在上世纪末的国企改革大潮中,津市市委市政府敏锐感受到行业发展潜力,助其改制发展,更名为鸿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鸿鹰生物搬进津市工业园,当年产值达到4.3亿元。昔日的“种子”长成“树苗”,成为产业“裂变”的引爆点。

2013年,经鸿鹰生物推介与对接,津市看准新合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植物提取甾体药物的领先技术优势,帮助其担保贷款3000万元,落户津市。

不久,鸿鹰生物、新合新生物、龙腾生物等企业相继与国内酶制剂行业内首家上市公司——广东溢多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购、重组,“借壳上市”;溢多利又新建康捷生物、格瑞生物、科益新生物等企业,产业木渐成林。

在不断的探索与发展中,津市不搞“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短视做法,而是瞄准产业链精准招商,延链、补链、强链。构建起以溢多利、新合新等为龙头,多家高新企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形成微生物发酵—甾体激素中间体—高端原料药——高端药物制剂生产的甾体药产业链。

与此同时,另一个关联产业也在津市的“阳光雨露”中不断拔节。

精细化工,是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原料来源,也是做大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支撑。津市敏锐地把握绿色发展趋势,抢先布局化工中间体、高分子材料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环境友好的高新产品领域,走生物医药产业和绿色精细化工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之路。

2021年,津市高新区化工园区获批省内首批化工园区,引进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实行“投资人+EPC+O”模式开展园区的投资、建设、运营等,落户优质项目20多个。经世新材料是国内三大液晶单体材料制造商之一,液晶单体系列产品占据了国内40%、国际20%的市场份额。湖南天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软磁合金磁粉芯,开发采用国际先进面向碳化硅时代的新型高频用低损耗金属磁粉芯的关键制备技术,解决了国内外金属磁粉芯行业的痛点。阿斯达新材料公司主导产品硫酸乙烯酯(新能源电池添电剂)具备独创性技术优势,处于全球行业领先水平。

从一个独苗到产业森林,如今,津市已形成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精细化工为特色的“一主一特”产业体系。2023年,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产业实现产值88.2亿元;精细化工产业完成产值35.8亿元、同比增长55.8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并要求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回望这一路,津市新兴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向新突围的勇气,离不开兴链成势的思维,离不开育树成林的生态。

津市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副书记刘烽告诉我们,津市坚持把营商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已成立9个产业集群发展专项小组;常态化推进“送解优”行动,全面推行“一查二劝三改四罚五公开”涉企检查机制;从产业规划、产业工人培养、污水处理提质、蒸汽价格优化等14个方面精准发力,构建完备生态,持续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未来,津市将持续抓好“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四个着力点,坚定发展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两大产业”,插上科技和金融“两只翅膀”,优化“软硬”两个环境,突破交通和物流“两个瓶颈”,以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集约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精准布局——

未来产业春意萌动

走进湖南引航,厂房内正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NMN(β-烟酰胺单核苷酸)。“合成生物学是生物制造领域前沿技术。引航生物从2015年起一直从事合成生物学创新技术研发。”湖南引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炳军介绍。

2017年,引航生物入驻津市高新区,津市市政府给予了550万元产业引导基金,并提供中试基地,助力企业顺利实现产业化落地。去年,公司实现产值1.8亿元,今年目标产值2亿元。

为什么选择津市?

引航生物有自己的考量:津市是全国酶制剂最大基地,有独特的产业集群优势、优质的营商环境和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关键要素,生态成熟。

为什么引入引航生物?

津市要下的是一盘大旗:布局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对培育新增长点、开辟新兴赛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津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彭子晟表示。

面向未来,津市已提前布局。

——引智。邀请12名院士、23名专家组成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津市发展提供“智慧”外援。目前已实施产学研合作57项,转化院士专家优质项目27个。项目准入由院士专家评审,筛选优质项目,确保引进项目风险低、质量高、效益好。

——搭台。加快推进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和生物制造“一院一平台一基地”建设。依托陈坚院士、单杨院士团队资源在岳麓山实验室设立生物制造研究院,与时代高科等企业合作在深圳光明区设立生物制造科创平台,与中化学合作在津市设立合成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公用型中试基地,打造“外地研发—本地制造”模式,打通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项目孵化、中试、投产的全过程。

——融资。探索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关键性堵点。全力打造政府与经营主体利益共同体的“合伙人”关系,与中金资本、东方富海等头部基金机构合作设立产业基金13支,总规模达120亿元。

逐梦未来,企业躬身“入局”。

湖南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已完成投资10亿元,构建了成都研发中心、绵阳中试基地、津市生产基地三位一体生物制造产业化平台。主要产品精草铵膦产量居全球首位,津市基地二期项目发酵法生物制造产线建成投产后,预期年产值30亿元。

新合新公司与江南大学联合成立甾体化合物合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一方面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赋能,继续保持新合新在甾体激素药物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一方面,打造合成生物学多领域产业平台。目前公司已拥有常德、益阳、台州三大南方生产基地,并计划在内蒙、山东建设北方工厂。长沙、深圳二大研发中心已初步完成布局,即将在印尼设立首个海外生产基地,力争成为具有全球专业视野和行业竞争力的合成生物学重磅企业。

鸿健生物、慕恩生物、神隆科技……越来越多的企业乘风而起,奔赴下一片山海。津市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产业2023年实现产值23.21亿元,增长31.4%。产业发展一派春意盎然。

风物长宜放眼量。为未来产业蓄能,津市正积极培育打造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产业,重点围绕细分高端领域,通过系统布局,聚焦发展,建立“科技创新优先+成果产业落地+基金金融支撑+政府保驾护航”全过程链条,构建富有常德特色、津市特色的合成生物学产业生态。

从南岸窑坡渡工区的开发,到嘉山高新区的崛起;从小而全的工业布局,到“一主一特”的时代定向,是津市不懈奋进的铿锵。

迎着更高起点中部崛起的激扬号角,津市将自身发展融入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中,因地制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生态、生产要素、营商环境“三大优势”护航创新发展。

工业巨轮,引擎澎湃;扬帆入海,未来可期。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4年4月30日T10版

责编:车德红

一审:车德红

二审:鲁融冰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