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特刊丨拔节生长向未来——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中描绘“武陵篇章”

周佳 刘蓉 郭海龙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4-30 07:37:18

武陵区白马湖商圈一片繁荣。  武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武陵区文化馆表演的常德丝弦《新时代的新事多》在第二届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上表演。  武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武陵区把解决群众困难与完善城市功能想结合,由单个项目推进向片区改造转变,对老旧城区实施整体提质改造,不仅让住房困难群众住得进,还住得好。  武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大美丹洲河堤紫云英盛开。  武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周佳 刘蓉 郭海龙

最是一年春好时。

3月19日,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考察调研。

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殷殷嘱托鼓舞人心,深切期盼催人奋进。

武陵区扛起常德主城担当,全面融入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文化优势,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以富有地方性、独特性、多样性的时代工造为机杼,匠心独运地不断织就着一幅理想与现实交合、传统与现代融汇的霓裳锦缎,奋力谱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武陵新篇章。

历史与未来辉映

精雕现代魅力之城

春光正好,一湖清波。从常德市武陵区爱心湖出发,泛舟穿紫河,船过长胜桥、武陵桥、七里桥,一个个彩绘桥洞,犹如武陵渔人穿过洞口,进入“豁然开朗”的人间仙境。

船至码头,登岸进街,满地石板路,一色古建筑,上河街、下河街、麻阳街,街街相通,商家叫卖,人流如织。城在画中,人在景中。

这是现代化魅力城市的全新模样,是古与今的交叠,是自然与人文的相互赋能。

建设美丽中部,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扮靓常德“会客厅”,武陵区坚持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创新城市基层治理模式,不断焕发城市新的生机与活力,不断丰富城市经营的外延和内涵,让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成为人心所向。

——聚焦民众期盼,武陵区盘活现有资源,注重“融城”发展和城市微更新,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这个春天,武陵区永安街道的甘露寺公园成为市民尤其是城东市民的生态休闲打卡胜地。

“以前这里没有公园,人们反应强烈。后来城市搞建设,修建了这座公园,有了很多花草树木和健身设施,很多人吃完晚饭后带着小孩到公园里面休闲锻炼。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大家都说生活很舒适、很幸福。”永安街道甘露寺社区嘉景苑小区居民李福云女士说。

甘露寺公园便是其中之一。公园用地面积约9.12公顷,以现有场地条件为基础,以甘露寺、徐家大屋等历史文化为特色,集生态休闲、健身娱乐、历史教育、文化科普、防灾避险等为一体。

“城市品质提升的重心,要放在解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上,要以宜居为目的,科学布局资源要素,让人民群众从城市建设发展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武陵区委书记康少中的话掷地有声。

——聚集老旧小区改造,对老旧城区实施整体提质改造。2019年到2023年,共计改造127个小区,13611户,并制定出台了“三年行动方案”,一个个老旧小区由“脏乱差”变“洁净美”。

“以前这里到处都是污水沟、臭水沟,用的还是公共厕所,很不方便。而且一下大雨房子就漏水,为了修房顶,把我手都摔断了!”今年75岁的老西门居民梅柏枝回忆道。

老西门棚户区改造老街巷8处,恢复护城河段约600米。老西门原居民回迁,梅柏枝作为第一批回迁居民搬进了新居。“现在不仅居住环境好多了,交通也方便,还能经常去护城河边散散步、跳跳舞,简直是天壤之别。”

——聚焦整体规划城市功能和设施配套,积极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将城市建成区划分为若干个完整居住社区,以家为中心,以15分钟步行范围为空间尺度,优化学校、医院、公园、住宅小区、商业中心等生产生活设施资源配置布局,让市民享受更便捷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为进一步平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武陵区积极作为,激发三产活力,提升商圈能级,打造消费新场景,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目标,拓展餐饮新业态,引进国际大牌,常德高品质消费之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常德地标建筑150米高的万达写字楼拔地而起,万达商圈人流涌动;和瑞欢乐城建成湘西北最大的高铁CBD城市枢纽综合体,24小时网红不夜城霓虹闪烁;友阿国际广场,国际国内众多一线大牌汇聚,成为湘西北高端消费购物中心……

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加快建设美丽中部,武陵区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放在首位,更加注重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和山水自然格局,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进城区,展现青山环城、碧水绕城、绿树融城、繁花簇城的魅力,让武陵成为常德的“会客厅”。

“数”“智”融合治理

守护宜居人民之城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

2021年底,武陵区捧获平安中国建设最高荣誉——“长安杯”。

这个彰显地区美誉度、社会和谐度、群众满意度的荣誉,见证了武陵区十余年如一日致力打造“平安武陵”的不懈追求,也是对武陵区多年来平安和谐的社会秩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作出的最好注解。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武陵区以大安全大应急改革推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依托公安部门原有情报指挥中心,整合应急、城管、网信等20个相关部门,成立了湖南省首家大数据应急指挥中心,构建起“决策分析一个厅、应急资源一张图、信息接收一块屏、AI预警、指挥调度一个号”的“大安全大应急”格局,推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向现代化转型。

在这里,指挥中心巨幅信息接收的前端屏幕上,教育、卫健、水利、公安等12个部门的27897路摄像头的监控画面,实时变换呈现,重点区域、重点行业视频图像一目了然。

在这里,公安、消防等12个部门的业务骨干,集中办公,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一席四组”(即指挥席、专职值班组、机动备勤组、专家顾问组、技术保障组),对应急突发状况,进行部门协同,高效指挥。

在整合力量、打造平台的基础上,武陵区还不断将数字新技术应用在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方方面面——

通过“AI技术”,对16个行业43个场景的关键信息进行AI识别,将区域入侵、烟雾明火等9种行为纳入AI监测,实现事发后7秒内自动预警。

借助大数据平台,建立了8大类特殊人群数据库,设定了相应的预警模型,当系统判定符合预警条件时,就会自动推送预警信息给相关工作人员,实现智慧预警。

2023年8月,武陵区芙蓉街道芙蓉公园池塘附近的摄像头,向应急指挥中心发送了预警。原来,利用人工智能监测技术,系统自动识别到进入池塘电子围栏内玩耍的儿童,播放警告喊话,并将信息推送给应急指挥中心及属地相关责任人,及时制止了3名儿童继续进入池塘危险区域的行为。在武陵区的村、社区主要危险水域,这样具有智能研判与预警功能的摄像头已有127处。

7秒钟警报,3分钟调度,5分钟抵达,10分钟救援,这一组组严丝合缝的数字,为武陵区人民群众支撑起了一张无形的安全保卫网。

“基层社会治理,群众力量是重要基础,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武陵区委副书记、区长寻健说。按照“党建引领、社会动员、共建共享”的方针,武陵区大力发展壮大平安志愿者队伍,激活自治动能,鼓励基层创新,涵养基层治理多元互动的源头活水。

目前,武陵区有4万余名平安志愿者,他们开展禁毒宣传、安全隐患排查、帮扶慰问困难家庭、调解邻里纠纷……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治理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

从社会治安领域拓展至各类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从整合到融合,一个个智慧化应用竞相涌现,武陵区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推进了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新篇章。

传承与发展相得益彰

融就满城“诗和远方”

3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常德河街非遗传承基地鸳鸯走马楼观看常德丝弦表演、听船工号子合唱、品常德擂茶美味。

“沅水号子喊大的地方,洞庭鱼米养胖的地方……”常德丝弦经典曲目《常德是个好地方》响起,用剪剪花传统曲牌和常德方言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习近平总书记一边听一边点头。

“一字一句,总书记都听得非常认真,这让我们紧张的心情也慢慢放松下来。”现场表演的武陵区文化馆常德丝弦演员们既感动又自豪。

在欣赏非遗演出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

“总书记面带微笑观看我们表演的常德丝弦曲目《花词》《常德是个好地方》,演出结束后还走到台前和我们亲切交流。”回忆起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场景,常德丝弦青年传承人张兰依旧心潮澎湃:“现在更有干劲了,我们要将地方文化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地发展好,创造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艺精品来服务群众,提升幸福感。”

常德丝弦是中国十大地方曲艺之一,因演唱时用扬琴、琵琶、三弦、胡琴等丝弦乐器伴奏而称之为丝弦,还因用常德方言演唱而得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穿插,在沅澧大地传唱百年,目前拥有传统曲目100多种。

和声乐不同,常德丝弦虽有乐谱,但它只能用来辅助记忆。若照谱而唱,无法呈现其中韵味。因此,其传承之道,关键在于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

于是,武陵区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名师“传帮带”作用,鼓励非遗传承人带徒传艺,先后组建成立了5所小学生曲艺弹唱基地、常德幼专委培基地、常德河街武陵区非遗文化传承培训实践基地、常德市丝弦传习所等培训机构及平台,常态化开展教学,推动非遗人才交流互动,进一步激发非遗创新创造动能。

与此同时,武陵区还特别注重让非遗“走出去”。积极支持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国内国际“非遗”展会活动,推动优秀非遗项目走出常德、走向全国。比如,丝弦作品《今天再唱新事多》《不屈的吼声》等先后入围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爱在潇湘》多次代言湖湘文化赴德国等地开展文化交流;“麻质画”在德国惊艳亮相……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道命题,让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在这里互促互荣,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4月中旬,位于常德市城郊的丹洲乡“艺丹沅”文艺部落,一场有看点、有热度、有人气的乡村民谣生活节的举办,让这个被沅水三面环抱的村庄“出圈”,这是武陵区通过文化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近年来,丹洲乡结合乡村“空心房”治理,打造“艺丹沅”文艺部落,采用“政府+合作社+宅屋所有人”的创新模式,引入文化艺人以“新村民”的身份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促进了丹洲乡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随着一批批“新村民”的进驻,一间间闲置的“空心房”变身为文艺的童话世界,成为了常德市民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现如今,丹洲乡吸引了55名根雕、扎染、麻质画等文艺爱好者,组成“新村民”群体,引入投资项目13个,每年接待观光游客3万多人。“艺丹沅”文艺部落更是于2023年被国家乡村振兴局评为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并且作为常德农村文旅发展的新模式,被周边许多乡村借鉴和学习。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在延伸文旅融合全产业链的道路上,武陵区的创新远不止于此。

未来,武陵区将稳稳抓住大流量,持续打造“520来武陵”城市品牌,加大对艺丹沅、诗墙、夜经济商圈、各类消费节、非遗文化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文旅服务承载能力和水平,让来常德的游客享受“笔架城下会友、丝瓜井旁听书、千年码头赏夜、艺丹沅里放歌”的意境,形成四季皆可游、处处皆精彩的文旅新格局。

新征程蕴含新期待,新部署呼唤新作为。

常德武陵区将牢记嘱托、不负重托,聚焦粮食生产彰显心忧天下的“大格局”、聚焦科技创新打造跨越前行的“硬筋骨”、聚焦文旅发展培强创新突破的“软实力”、聚焦基层减负提升干事创业的“加速度”、聚焦生态保护打造绿色动力的“新引擎”、聚焦城乡建设提升均衡发展的“强支撑”,切实把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转化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书写奋斗者的精彩答卷。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4年4月30日T5版

责编:卓萌

一审:卓萌

二审:鲁融冰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