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的笔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4-29 11:19:42

文|郑嘉仪

“诸君!诸君!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华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

在《湘江评论》中,青年把诚挚与心魂注入笔中,如雄狮般呐喊着,笔尖闪着耀眼的锋芒,要把一切黑暗割碎消融似的。1919年4月14日,蔡和森和毛泽东等人,筑就了这只喷涌光亮的笔,它以“最新思潮为主”,在短暂的一个多月的时日里,激动着人骨子里的觉醒。“毛蔡二君,当代英才,望善视之!”其二人恩师,教育家杨昌济就在病危之际这样嘱咐友人,并赞赏道,“其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

杨昌济何以会如此重视此二君?蔡和森,何以与青年毛泽东并驾齐驱?

为了了解详细,三月的一个周末,我来到新民学会旧址——蔡和森故居。到达时还很早,明朗的暖阳穿破云雨,微微点亮这里。这是闹中取静的居处,昔日坟边的陋室,亦是建党先声,造就人才、党、中国的新民学会之址。小小的展览馆重温着往昔,一物一木都承载着历史记忆。郁郁葱葱的菜园透露着生机,初生的油菜花在风雨里尽情呼吸,数丈高的无数芳樟撑起一片天壤,树影映在陈旧不朽的青瓦白墙上,闪闪发光。外环竹林,桂柚相依,树木茂荣,景色斑斓。一迈进这个空间,望见暗朴的木方桌,破旧的长凳,仿佛听闻——“在此诸君,我们定要砥砺品行,革新学术,改良人心风俗!”只见毛泽东双目炯炯,一手紧握纸币,一臂高挥半空,向着在场的张昆弟,罗章龙等人,大谈人道世事。

在这份使人激昂的情调中,更让人想到居此者——蔡和森。这其间,他是举足轻重的学士,他定然以他那可以气冲斗牛的笔墨呼唤。在那里,你似乎能看见一位握拳挺立,眉耸神锐的少年,一株待欲顶天的嘉木良材。

蔡和森幼时,生活苦累交加,身在普通家庭,但因时事混乱,家中事故多发,又因父母不和,他最终与母亲葛健豪归家相依。在亲大伯的辣酱厂中,作为学徒的他,无论他多奋力挥臂迈腿,也只会遭到白眼,干最为苦累的活。大汗淋漓中,委屈郁闷里,他感到自己匍匐于地层人民的生活,他切身体悟到了人民的疾苦。

“我必须站起来!我要在学习海洋中拉住命运的游丝,无论如何!”他深握着这份心念,恶境求学。他的母亲见到此情此景,便毅然变卖了家产,亲自将蔡和森送入初等小学读书。她的大义与决绝在当时是令人惊叹、令人敬佩的。她的不屈坚韧的精神,影响了蔡和森一生。这是蔡和森求学的笔,一支改变命运的笔。

他日日勤学好钻,不舍昼夜,书本百通,笔记密布,跳级学习中还关注着人民政治。他有信仰,求真理,敢行动,又魄力。在听到清朝被推翻时,在政府颁布无数剪长辫的通告时,政局突变,他一马当先,咔擦刀起刀落,在大庭广众之下带头理发。他寻求救国之法,赴长沙,交泽东挚友,会昌济恩师。他中西文化俱解,不像他者分成中西两派,固执一方理论,不以国、以事、以民为论。他能感受到手中真理的游丝,他要去找那终点,他要抓住那个源泉,将它放入明亮的世界。他能感受到一切正矛盾着,日暮相交,明暗相斥,强弱相抗。种种艰难,何人可知?但这就是他的意志。这就是他钻研的笔,一支追寻真理的笔。

风雨萧瑟,立于“蔡和森故居”的门匾前,我犹能看到,当时中国风雨飘摇,晃如雨中叶舟。民国初生,政治文化革命继起,张勋复辟才平,北京国会又遇困境,孙中山开展“护法运动”,军政府成立,各地军阀混战,内乱不断。1918年6月25日那时,蔡和森在赴北京勤工俭学组织的“风吹雨”的狂澜船路上,以笔为魂,向江河,向洞庭,向天地,向命运,如雄鸡高鸣般呐喊:“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从师万里外,访友人文渊;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虽无鲁阳戈,庶几挽狂澜;凭舟衡国变,意志鼓黎元;潭州慰人望,洞庭证源泉。”这是一支坚志的笔,一支诚挚为国的笔。

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在上海登上了去法国勤工俭学的邮轮。虽说远在他乡,但蔡和森依旧坚守本真,日日关注革命动态,邀友于蒙达尼会议,创变学会方针。那是1920年7月5日至10日,其间,他挺直脊背,傲立大道誓言:“改造中国和世界!”他胸怀宽心明志,执笔狂写,猛议社会主义,真可谓“深宵灯火漂白了四壁。”1920年9月16日,他寄出一封长达6300多字的信。信中,他最先提出建议,成立中国共产党。国内毛泽东接信后,喜不自禁:“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同!”他来回踱步,高呼出声,好似黑暗破晓!这是一支引路的笔,一支绘画蓝图的笔。

1925年后,蔡和森主导了五卅运动,并在此期间,以党的名义发表了著名的《告全国民众书》,将这轰轰烈烈的运动心火散入众城,这是一支实践的笔,这是他言行并重的笔。  

1931年6月10日,他明知会出事,告诫妻儿注意安全后,仍大无畏地奔赴会议。因被叛徒出卖,刚到会议处,蔡和森便被捕,并引渡至广州。同年8月4日,在广州,36岁的蔡和森被敌人残忍杀害。现在已发现的历史资料里,在他死前已没有那如椽巨笔的墨迹。也许是反动者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但我想那支笔一定藏在蔡和森的手里,或者是他的心里,它一定还在呐喊,它的墨水一定还在延续,它的灵魂一定还在燃烧。他没有离开,他就如天亮前最后那颗最璀璨的繁星,永恒长明。

是的,是他,是蔡和森的信念,是他的坚决,是他的笔,画下了一道地基,创造了一个初生的党,改变了一个时代,绽放了一个中国……他并没有上过一次前线,不曾握住一把枪,但他有着一颗子弹的心,有着一支如枪的笔,他在书写不懈的意志,在呼唤无穷的力量,在打破夜幕,驱散迷雾,覆灭灰暗。他沉默,却让人铭记,他是一代“新民”,是后世青年的榜样。我们也该如此为人。

看!他,他们,紧握着一支笔。那是呐喊的笔!千言万语,千魂万念注入笔里。它有雄鸡高昂的气魄,雄狮嗥鸣的力量。它的墨是火红的,点亮天际。

(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2322班)

责编:陈普庄

一审:陈普庄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