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聚焦三大要素 推进通识课程育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4-23 10:16:11

王永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开展通识教育是中国大学追求卓越的必然命题,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教育部持续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高校通识教育。涉农高校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强化耕读教育,厚植大学生知农爱农情怀,构建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于一体的通识教育体系,聚焦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师资队伍三大要素,充分发挥通识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使立德树人更有实效。

夯实基础,抓好课程建设“主战场”。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宽深适度、特色鲜明的通识课程体系。其一,明确课程功能定位。课程体系总体框架应基于校本基础的“通专”结合、着眼于培养“完整的人”;课程设置应有“宽度”,利于学生了解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社会与自我,又有“深度”,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和素养。其二,系统规划课程内容。科学把握人类文明脉络,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充分结合高校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系统规划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以及跨学科知识授课体系,科学设置通识课程体系模块。比如涉农高校可加强《大国三农》《耕读教育》《生态中国》等通识课程建设。其三,加强课程建设管理。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对标人才培养方案,对通识课程进行模块化、体系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通识课程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严格执行课程准入制度,实施课程退出制度;科学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存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加强授课专家、教师、学生各主体之间的互动评价。

把握重点,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高校推进通识课程育人,须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形成协同效应。其一,强化课程思政理念。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突出教学重点,充分挖掘通识课程的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等重要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其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大班上课、小班研讨”教学质量,创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度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识讲堂、文化沙龙、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通识教育活动,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美术馆、博物馆等优质教育资源,认定建设一批通识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其三,加强教材建设。加强通识课程教材的规划、选用、审核,严把教材政治关和质量关;加强新形态教材研究与建设,加大通识教育规划教材的立项与建设,支持编写新兴学科、跨学科的通识课程教材,提高教材科学性、思想性和先进性。

抓住关键,建好师资队伍“主力军”。形成正确思想认识,切实把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为提高大学生通识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工作。其一,选培教育教学典型。树立教书育人工作典范,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传帮带”活动,帮助教师提升个人能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教学氛围。其二,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采取跨学科、跨学校、跨行业等方式选用具有通识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经历的教师、专家学者组建教学团队,注重聘请乡村振兴一线专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党政部门领导等以多种形式开展通识教育活动;丰富队伍层面,使通识教育课程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都成为通识教育育人力量;成立全省通识教育联盟,聚焦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培养,共同开辟通识教育新领域。其三,做好教师培训。通过开展专题教育培训、课程教学设计研讨、课程交流观摩等,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通识性”素养,引导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展学术视野、更新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与思辨能力,努力实现通识课程育人质量的整体提升。

【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第66期中青一班学员、湖南农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P12252)阶段性成果】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