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56)丨衡阳王氏宗祠这副联,讲的是“书香浸润”,道的是“文以化人”

彭彭   新湖南客户端   2024-04-20 08:33:47

清明刚过,衡阳市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的乡野村间烟雨蒙蒙,一座明代风格的祠堂建筑散发着古朴清朗的气息。

“衡阳第一家”,湖南四大名祠之一,衡阳市楹联文化之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渔溪王氏宗祠有着诸多叫得出来的“头衔”。这座始建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历经千年岁月仍保存较为完好的古祠堂,在新时代焕发出了传承和延续文化与精神的生机。

正如悬挂于祠堂正门衍堂立柱上的对联:

子姓星繁,百里奎光聚处;

寝堂云净,四郊野色入来。

传递着一个古老家族的理想与荣光。

4月7日上午,记者到达宗祠大门口时,湖南省楹联家协会理事、衡阳渔溪王氏宗祠管理委员会会长王一君已等候我们多时,准备为我们解读这座千年古祠。

前世——

忠孝耕读传家

“古今忠孝门第,世代耕读人家”是镶嵌在祠堂正门玉石门柱上的对联,这是明朝衡州知府史中所题,门头上的“衡阳第一家”也是其题书。

(王氏宗祠正门。 )

六百年过去,楹联上的字迹依然苍劲雄浑,而祠堂被掩在斑驳厚重的朱门里,让人不禁遥想它曾经的繁华与喧哗。祠内至今完整保留着欧阳修、虞集、湛若水、罗洪先、左宗棠等历代名人联墨真迹32副,文化价值弥足珍贵。

王一君告诉记者,“忠孝耕读”是千年渔溪文化的精髓,也是渔溪王氏先祖留给后裔的精神食粮,它曾激励过一代代渔溪子孙积极上进,奋发有为。王家祠堂人才辈出,宋有学士王永贤,元有万户侯王汝荣,明有工部尚书王诏,清有建威将军王秀棣,近代有著名工人运动领袖王球、抗日名将王声溢、民国时期的大法官王风雄等。

跨过大门行至衍门,一联赫然于石柱之上:子姓星繁百里奎光聚处,寝堂云净四郊野色入来。为明朝嘉靖年间状元、理学家罗洪先的手书真迹。

罗洪先,字达夫,江西吉水人,明朝理学家、地理学家、思想家,是理学大师王阳明的门生。他于嘉靖中游南岳,留衡阳数月,并于石鼓书院讲学。渔溪王氏宗祠扩建工程竣工后,时任工部尚书的王氏先祖王诏盛情邀请罗洪先为宗祠题联,罗洪先欣然命笔,挥毫泼墨写下了这幅联。

王一君站在衍堂的莲花拱顶下,手抚石柱,感叹道:“这副联,便是文人墨客对王氏宗祠播种传承‘忠孝耕读’文化的最好注解。”

(王一君为记者解联。)

此联上、下联属并列关系,即写景又抒情,立意长远,切景切情。上联“子姓星繁”,指名第繁盛;“奎光”,就是奎宿之光,古代人称奎宿耀光,是为文运昌明﹑开科取士之兆,寄托了对王氏子孙后代人才辈出的美好祝愿。下联“寝堂云净”,看起来是写景状物,实际上是称颂文化底蕴深厚,家风家训严正,道德品范纯净。“野色”,乃田野美丽的景色,借喻村外乡野四邻的乡民对“忠孝耕读”文化的肯定和推崇。

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鲁晓川曾造访王祠,赠联云“继瑞云之三立,峙南岳以千寻”,以喻自古以来的“王”字三横一竖贯通天地人之说。盛世,耕读传世,这是一个家族一以贯之的理想;乱世,忠孝门第,亦是一个家族传承不灭的精神。

今生——

传承繁衍不绝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王家子弟王励回忆,他幼时曾问父亲,“什么是耕读之家?”父亲回答:“耕就是种田,养家糊口。读就是读书,知书识礼。你要好好读书,晓得做人,懂得忠孝。”

后来王励父亲早逝,经历种种生活磨难,几近穷困辍学,是父亲的话让他克服艰难继续求学之路,读完大学后终成有用之才。回乡祭扫时,他陪母亲在王氏宗祠拜谒先祖,方愈加明白“耕读”的真正含义。

(王氏宗祠。)

“渔溪人既继承弘扬了先祖的忠孝传统,又把忠孝文化延伸到社会底层,继之以耕读,使其接地气。”王一君向记者介绍,经过不断的锤炼、积蓄、丰富和传承,形成了“耕读为本,忠孝为用”的王家祠堂文化内核。

王一君告诉记者,王氏宗祠每年都会举行冬祭,每次都是人声鼎沸,盛况空前。

“那现在的年轻人还愿意参加这些活动吗?”记者好奇地问道。

“当然,很多都是全家回来参加冬祭,”王一君笑答,“遍布于全国乃至海外的王家子孙们,带着老人、孩子纷纷回到故乡,在祠内拜祭祖先,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人。”

站在寂静的崇本堂中,记者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王氏族人穿上宋朝儒生服,在堂中念诵祭文,男女老少,济济一堂。恍惚中让人回到过去,余音绕梁,像来自悠久时空的叮咛,让子孙后代聆听着,在心底种下一些古老的憧憬和盼望。

崇本堂两边分别为贤达祠和节孝祠,渔溪王氏族谱《宗祠图说》中有记载:“左贤达而功德聿昭,右节孝而幽光克著”。

冬祭过后,王氏宗祠又会恢复平常的肃穆与幽静,王一君说,他总是愿意独自在这幢古老的庭院中漫步,感受它悠远的风韵与庄严。

未来——

王家祠堂花艳艳

“王家祠堂花艳艳。”

漫步在雨后的渔溪苑,欣赏着这座由四十八根石柱撑起、有斗拱浮雕三百余处的古祠堂,王一君说:“这是一句渔溪千百年来流传遐迩的口头禅。在‘忠孝耕读’文化的滋养下,王家祠堂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远非只有华丽的建筑和书法艺术瑰宝,更有家族世代传承、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

(王氏宗祠航拍图。)

今天的王家子孙,有的在家乡勤恳务农,也有的在外地求知求学,“晓得做人,懂得忠孝”,是对家族传承最质朴的理解,“和族睦里、齐家治国”,是对家族精神不懈的追求。

采访结束时,雨已经停住。远远望去,古祠堂的如意斗拱、罩井斗拱、云缝斗拱等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其上的人物花草、飞鸟神兽、彩云龙腾,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而这些,不是这座古老的建筑所能留给子孙后代的全部,悠久的岁月沉淀了王氏宗祠深厚的家韵和家风,这才是能为家族传承提供绵延不绝支撑的力量所在。

记者手记:有归处,知来处

去往王氏宗祠之前,我没有想到,它竟是一幢如此优美的建筑。笼罩在4月春天清晨的薄雾里,因坐落在乡野之中,周边没有任何高层建筑破坏它完美的构图。

它安静、庄严、肃穆、清幽,灰砖黑瓦,雕梁画栋。王氏家族甚至还为它配备了一名专门的管理员,负责它的卫生与安全。

它立在那里,驻足了千年的时光,多少明贤政要曾拜访过它,挥毫泼墨,见证了它的跌宕起伏。

每年一次的冬祭,王家的子子孙孙,便全都回来了,汇聚于此,热闹非凡。

作为家族历史记忆的实物载体,我甚至有些羡慕这些渔溪王氏的后代们,有一处保留记忆、不会消失的归处。

它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力量与初心,见证着一个个热烈鲜活的王氏子孙的生命轨迹。它为他们把过去的岁月照亮,还框定了需要遵守的道德和准则,用最朴素和古老的方式。

有归处,方知来处。记得过往,方能生生不息。

点评嘉宾:王一君

王一君,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楹联家协会理事,衡阳市楹联家协会副主席,衡阳漁溪王氏宗祠管理委员会会长。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李茁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彭彭

摄影/李健

剪辑/戴钺

设计/周圆

责编:胡泽汇

一审:李茁

二审:赵雨杉

三审:夏似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