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③|从河街看一座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

佟秋月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4-04-19 20:37:40

3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河街考察调研。从历史文化到非遗传承,从文化街区修复利用到城市水环境治理……总书记边走边看,边调研边叮咛。

在春意盎然的4月,记者沿着总书记的考察足迹,踏上了河街的青石板路,探寻河街的“前世今生”。

历史积淀   

蝶变新生

烟波浩渺柳叶湖,紫菱花开穿紫河。在常德穿紫河东段,有这样一条集历史、非遗文化、商业、旅游于一身的河街。河街以老常德沅江边上的麻阳街、大河街和小河街为原型,打造出专属的常德记忆。

常德河街,始于战国楚威王治下,形成于明朝正德年间,盛于清末民初时期,毁于日寇入侵之时。抗战胜利后,河街居民重建家园,但河街规模大大缩小,解放以后,常德市委市政府着力改造旧城区,到2017年,河街开始营运的时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常德擂茶别具风味。”“我特别喜欢周末到河街上走一走,一路吃,一路看,一路玩。”“晚上,在河边的茶馆,喝喝茶,吹吹风,别提多惬意了。”…… ……记者一路走着,一路听着游人对河街的赞美。据大小河街每日客流统计,自3月底以来,客流每日稳定在1万以上。

在以售卖常德特产为主的乡村振兴馆,不少游客正在选购商品,“我是来这里旅游的,买了2瓶葛根粉,带点常德的特产回去。”据乡村振兴馆负责人唐一宁介绍,通过生活馆资源整合销售渠道,目前已实现线上、线下帮扶产品销售破千万元的成绩。

瞄准脱贫地区、对口帮扶村镇的农副产品,目前,生活馆展品已从200多种增加到400多种。通过平台+公司+企业+农户的模式,带动本土特色农副特产的销售,助农惠民,让乡村振兴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增收。

“农产品出村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入户”交互贯通,打造“政策扶持+企业+创业者+消费者”联盟生态经济圈。既让常德的特产走出去,也把域外的好东西引进来,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如今的河街宛若新时代常德版的“清明上河图”。

非遗传承 

跨界发展

非遗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承载着城市独特的魅力和品格,了解一座城市不妨从品读它的非遗文化开始。在常德河街,非遗传承人坚守匠心,丝弦、刺绣、木雕等传统技艺不再只存在于历史记忆中,更在与时俱进的传承中。

“沅水号子喊大的地方,洞庭鱼米养胖的地方……”在河街鸳鸯走马楼常德丝弦响起来了。常德丝弦开始自明朝永乐年间,是具有本地独特魅力的民间曲艺曲种,集婉约、灵动、深沉、质朴等多种音乐风格于一体,擅演唱各类型题材故事,因演唱时用扬琴、琵琶、三弦、胡琴等丝弦乐器伴奏而称之为丝弦,还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故称常德丝弦。

为延续曲艺根脉,2017年“常德市丝弦传习所”成立,在传习中,循旧有新,创演符合新时代受众审美需求的曲目。与此同时,培育丝弦“接班人”,面向小学择优录取小学员,让孩子们循序渐进学会自弹自唱常德丝弦;与院校合作,开办定向委培,培养专业表演学生;面向广大社区群众传唱,让传统文化浸润百姓生活……

和婉转清丽的常德丝弦不同,澧水船工号子团队6人的小合唱,浑厚高亢、气势如虹。“船工号子唱了一辈子,没想到还能唱给总书记听!”澧水船工号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苏平激动地说。

用10年时间将沈从文笔下的《湘行散记》还原到一根长达10米的红椿阴沉木上,木雕非遗传承人潘能辉的“大计划”颇具匠心。以木雕技艺展现大美湘西的山川人文,在潘能辉看来,“木雕不只是技艺,要赋予作品灵魂,必须沉淀下来,必须融入历史文化”。

河街修复开放后,在相关政策的带动下,2019年潘能辉将工作室搬迁至河街鸳鸯走马楼,这也是他做的一个重要决策,“5年来,有赖于河街的人气和流量,我们的木雕技艺得到了许多关注。”潘能辉说。

在常德河街,非遗文化已经进入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文旅”“非遗+教育”“非遗+科技”的跨界、跨域、跨业新模式,持续探索出了“历史文化+”更多的可能性。也印证了总书记所说的,“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水环境治理 

城市更新

常德河街不仅仅是常德文化的展示台,也是常德水环境综合治理、海绵城市更新的见证者。就连“河街”这个名字都是源于“水”。根据《常德府志》记载,沅江岸边,一边是水,一边是城墙……因为地势低洼,每次洪水“光顾”,街道总会积水成河,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河街”。

常德是名副其实的水城,沅江和澧水均在常德穿城而过注入洞庭,而与河街相生相伴的穿紫河,取自唐代诗人刘禹锡《采菱行》:“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中“紫菱”之意,得名“穿紫河”。

然而,因水系改道切断了水源供给等原因,上世纪80年代,如此诗意的穿紫河却一度成为“臭水沟”。2006年3月,常德市政府与德国汉诺威政府、德国汉诺威水协、荷兰乌德勒支政府合作,启动了穿紫河生态治理工程,在总体规划引领下,常德市开展了穿紫河流域全线截污、降堤修闸,改造修建雨水泵站、调蓄池、生态滤池、河道生态岸线等,并陆续启动了穿紫河集水区内的小区、道路、广场、排水管网的改造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工作。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穿紫河再绽新颜,恢复了水系的自然生态功能,达到人、水、城的和谐共生状态,水质已由原有的劣五类改变成了四类水质,实现了亲水、戏水和商居、休闲、娱乐、旅游的一体化,由“臭水沟”变身为市民散步休闲、放松娱乐的“城市中心绿色公园”,成为常德市区流光溢彩的“碧玉带”,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河”。

“穿紫河上紫气东来,一条老街乡愁还在,你若不来我的花不开……”,在桨声灯影里,一首《你不来船不开》演绎着文化与生态的城市欢歌。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