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周跃辉   新湘评论   2024-04-18 18:09:24

3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再到全国两会期间下团组讨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党中央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上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得益于高质量发展。回顾过去十余年,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8.9万元。与此同时,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3.3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2012年1.91%提高到2023年2.6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大幅度提升,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度贡献率基本都在30%以上。

但要看到,当前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比如,我国进口芯片每年要花费3000多亿美元,比进口石油的花费还要高出不少,高度依赖外贸。在光刻机、光刻胶、射频芯片、芯片、超精密抛光工艺、核心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领域,我们还受制于人。在能源安全领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煤炭进口总量已经达到了4.74亿吨,我国在煤炭领域的贸易逆差问题已不容小觑。此外,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等等,都要求我们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而要想真正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高质量发展。

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倒逼我们必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俄乌冲突对全球地缘政治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超过了冷战结束以来的任何一场战争,俄乌战争的背后更多的是金融、货币以及世界格局的争端,这对全球分工和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引致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特别是全球能源短缺、粮食短缺、全球通胀、经济萧条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国发展无法独善其身,必须坚持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此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产业进一步融合,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就出现的特征,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这一特征进一步凸显。在本次科技革命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边界进一步模糊,各国都建立起高效的产业整合体制,通过产学研的融合高速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这种方式能使技术创新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并进一步转化为国家实力。这也昭示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能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

生产力理论,是一个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我们要理解“新质生产力”,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新质”。《辞海》对“新”字的解释为初次出现的,与“旧”相对;此外,还有一种含义,为“改旧”或“更新”之意,如“耳目一新”之类。由此,“新质”可以理解为与原来截然不同的性质,推演出“新质生产力”的含义为:与原来性质截然不同的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最重要的要素:一是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二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由此可见,生产力可以再进一步区分为三个更为基本的要素:劳动者、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工具。尤其是科学愈加广泛运用于人类生产,通过对生产力各个要素的作用,促进或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他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事实上,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当然,新质生产力的能力来自与原来截然不同的劳动者、科学技术和劳动工具。这里的劳动者是指掌握了现代科技技能,及具有高水平人力资本积累的现代生产者;这里的科学技术是指能够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新知识、新技巧、新工艺;而劳动工具则是指能够显著提高工效的新机器、新设备等等。当然,“新质生产力”这三大要素,起主导作用的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就是劳动者(包括创新研发人员)本身,科学技术的运用必须要有劳动工具的参与。从逻辑上讲,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一致的。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或者说是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竞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质生产力“新”在依靠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科学技术,依靠具有更高人力资本积累的劳动者,依靠能够显著提高工效的新机器、新设备。综合具备这些特征的生产力,正是我们所讲的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生命健康、航空航天、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这些产业将会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

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加快实现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加快人才强国建设。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