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不见惯|为什么你逃不过商家的消费陷阱

    2024-04-12 10:49:15

每次看到“先领券再购物”,你会不会先去领有门槛限制的优惠券?每次看到“满额减”,你会不会为了减免10块钱,多花300块?

如果以上问题,你回答“是”,不用惭愧,因为这是大多数人都干过的事。中国有句俗话:“从南走到北,买的没有卖的精。”为什么消费者有时候心甘情愿地被商家操纵和欺骗?不,不,这里说的不是劳烦警察叔叔的那种欺骗,而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的非理性导致的市场机制失灵。

自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的核心信条就是:自由市场制度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每一个追求个人利益的人去实现最大的公共利益,但有时候这只“看不见的手”会成为悄悄绊倒消费者的“看不见的脚”。

两位经济学大家乔治·阿克洛夫和罗伯特·席勒曾经合作出版《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一书, 将经济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研究市场经济中的缺陷。他们发现,消费者并不会总是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只要我们身上存在可以被人利用的弱点,能够给欺骗者带来超级利润,就一定会有人利用这一弱点。

你去过健身房吗?健身俱乐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2012年美国健身俱乐部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而在中国,健身俱乐部每年以1000家的速度递增。当顾客第一次加入健身俱乐部的时候,会面临三种付费方式:按次计费、按月自动划卡付费和支付固定年费。你会怎么付费?通常消费者会认为按月或者年费更划算。实际上大部分的消费者会高估自己锻炼的次数,按月或者年费支付的钱一多半都是浪费。这里有违法吗?没有。既然有顾客相信自己按月或者年费支付更合算,那就一定有商家提供这样的选择,这就是欺骗均衡。

有一个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联合做的实验更能说明人性的弱点: 一群猴子学会了和人类自由交易,即用代金券换吃的,实验显示猴子最喜欢的是糖浆水果卷,它们就沉迷于此,顿顿吃水果卷,结果导致营养不良。人类心中也有这么只“猴子”,不知不觉中会做出很多对自己不利的选择。如果没有良好的管制,很明显,市场会充满各种满足不良嗜好的产品。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只想得到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得到的,而不是真正需要的东西。营销人员和广告商就利用消费者的港意识迷惑他们。

为什么大众很容易被欺骗?

其中一个原因是普通人喜欢随大溜,不喜欢挑战权威,喜欢从一而终,不喜欢得而复失,有损失厌恶倾向。这也是很多商家要你办积分卡、会员卡的原因。实际上为了换到积分礼物,你需要花费更多的钱。再比如房屋销售员会充分利用人们的损失厌恶倾向,安排不同的买房者同时看房,人一多,房东马上坐地起价,给买房人一种“不马上买就会被别人买走”的紧迫感,从而匆忙作出决定,贵个十万元也不在乎了,房子破旧也无所谓了。

除了人性的弱点之外,商家还可以使用障眼法,让顾客以为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最典型的就是金融领域,我们购买了某个金融产品,但是你的钱就像扣在魔术师罐子底下的硬币,神不知鬼不觉被挪走了。

在经济行为中,“欺骗”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往往在某种故事情境下思考问题,营销就是把顾客引入一个新的故事。可以说最好的营销人员都是心理学家和编剧。例如橙汁就是商人创造出来的。20世纪初的美国,一般人都是把橙子切开吃,榨汁机发明出来以后,商家承诺只要付16美分邮资,就可以免费得到一个榨汁机。通过这样一个营销故事,橙汁逐渐成了人们饮食的重要部分。今日的电商依然用一个个的故事“钓”到消费者。当然,有了大数据的支持,“钓鱼”可以更加精准。当你浏览网页的时候,你的喜好已经被悄悄记录下来,再打开网页时,推荐的产品都是你的喜好。

市场会不断制造充满诱惑力的东西让你花钱,每一个橱窗、货架都是大量市场实验的最优方案。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你知道为何鸡蛋、牛奶、大米被放到超市的深处位置?因为这是人们最普遍的购买需求,你不得不穿过一排又排的货架去寻找,一路上都有其他商品在向你招手,于是你不知不觉就买了很多计划外的东西。记得收银台旁边放着什么吗?糖果、口香糖、避孕套、杂志,当你等待结账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拿起一件商品。

怎么才能不上当?

首先,当然是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其次,市场本身会出现平衡,例如有人沉迷社交网络,就有人发明新的软件来反沉迷,如果你每天泡在社交媒体上超过一定时间,你的电脑就会给你来次电击。最后,很老土的办法,避免陷入财务窘境,不要过度透支,要按照预算购物,例如把收入分成三份:一份基本消费,一份额外消费, 一份存起来。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量入为出”,不要“寅吃卯粮”。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有一个冷静期,当推销员对你说这是最后一天优惠时,你可千万不要冲动,尽量不要参加限时抢购。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里提出一个观念: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 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常常由于“损失厌亚”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所以,当你听到说这是最后的大甩卖、限时大抢购、马上下定金可以打八折时,很可能因为人的大脑损失厌恶的倾向,导致直接 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再不买就亏了”,从而产生冲动消费。

所以,买东西不只是一个数字的科学,更是人性、人心的学问。

推荐阅读书目:

(本篇文章来源《司空不见惯》作者:李峥嵘)

责编:伍芳芳

一审:黄帝子

二审:姚瑶

三审:王明辉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