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2024-04-11 09:52:3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11日讯(通讯员 朱翠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适逢其时,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笔者从事基层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深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以文化人,凝心聚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各级学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如何持久深入地开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这项立德铸魂的“雨露工程”“壮苗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笔者认为还需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下功夫。

发挥校园作用。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校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者承载体,要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形式。在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进校园、走进节日,传承文化等活动的同时,组织力量挖掘整理地方特色文化,专门设置课程用于学习民间故事,歌谣或谚语,如民间故事《柳毅传书》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君山茶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让孩子们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根据地方文化传统习俗,把武术、舞龙舞狮、划龙舟等传统优育项目纳入教学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有助于孩子们接受文化熏陶,激发他们文化传承的自觉。

夯实师资基础。教之本在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优秀教师的托举。因此,教学工作必须立足传统文化特点,遵循青少年认识规律、贴近校园实际,这要求教师既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也掌握娴熟的教学技能。据了解,目前基层学校,特别是边远农村学校,师资紧缺,一专多能的“特岗”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对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先天不足”。随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被纳入“紧缺领域骨干教师示范培训”工作。要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组织下,选送优秀教师参与培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同时组织定向招聘等方式夯实师资基础,有助于推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实现质的提升。

引入“他山之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个重要途径是发掘社会资源,“引入他山之石,吸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统文化研究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博物馆、展览馆遗址等公共文化设施也不妨融入教学中,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调动地方力量参与,丰富教学形式,以优质师资引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更多的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注重生活实践。“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文化养成讲究抓早抓小,强化灵活运用,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使用到,是提升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段时间来,文化市场涌现出一大批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意产品,备受青少年喜爱。影视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视觉呈现,让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刺绣工艺、水墨丹青、京剧脸谱等元素被广泛应用于服装设计,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特有的艺术审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留存于书籍,还融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里。一方面,要让他们从多渠道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如虎头帽、折纸扇、风筝等传统文化产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举办文创产品(小制作、表情包、剪纸等)大赛,评选展示优秀作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牢植根于心。

营造良好文化市场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教育文化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引导管理和投入,新闻出版、电视融媒、文创部门要推出更多符合时代特征的青少年特点的文化精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嵌于“衣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积极打造以文润心的成长环境,进一步激发他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主动性。

责编:张佳玲

一审:王琼

二审:湖南日报

三审: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