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智库丨强化高等教育赋能推进长株潭都市圈融合发展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4-04 11:41:18

孙雄辉

建设好长株潭都市圈,既是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必然选择,更是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助推中部地区崛起的切实举措。长株潭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富集,强化高等教育赋能,可为推进长株潭都市圈融合发展提供更具基础性、持续性的动力源泉,对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也将产生积极作用。

高校联盟:构建资源融汇的“共同体”。目前长株潭地区本科院校达31所,占湖南六成以上。应有效整合区域内高校资源,走协同发展、融合赋能之路。其一,聚合力,抱团发展。建议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指导下,三地教育主管部门协调成立长株潭高校联盟机构,精准整合优势资源,联合争取政策支持,共同打造区域性高等教育创新中心。比如抱团向教育部申请建设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等。其二,破围墙,联动发展。联盟高校积极打通校际壁垒,开展联合办学、学术交流、教师互聘、学生访学等多种形式的校际合作,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共享和协同新格局。其三,强带弱,整体发展。建立联盟内部委直属高校与地方高校、优势高校与薄弱高校之间的对口支援帮扶机制,整体提升区域教育服务支撑能力。

学科联建:形成交叉融合的“生态圈”。促进区域科教资源转化为创新优势,建好建强优势学科专业是重要一环。其一,强化优势学科互动。建立跨校、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机制,实现优势学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多元共生的学科生态系统;发挥优质学科引领辐射作用,助力更多具备条件的潜力学科冲击国家和省级一流建设学科;建立长株潭特色学科专业联盟,支持特色行业院校加大投入,打造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集群。其二,统筹优化专业设置。加强高校间互动合作,精准对接长株潭都市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专业结构,避免同质化、低水平竞争,重点布局一批在“三高四新”建设中支撑关键技术突破的学科专业,联合申报一批跨区域、跨学校的新兴交叉专业和服务战略需求的硕士博士学位点。其三,协同搭建育人平台。积极实施一流教学资源共享计划,建立面向长株潭高校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逐步构建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和最大化利用。

人才联动:打造人才融聚的“创新群”。人才是推动长株潭都市圈发展的核心动力,应着力实现三地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互补。其一,创新人才协同政策。建立区域内高校人才互认机制,推行长株潭高校师资互聘;实施“假日学者”“周末工程师”“八小时外专家”“企业兼职精英”等人才共享模式,推动区域内高校人才灵活流动;建立区域内高校干部定向合作,定期派遣人员进行交流锻炼。其二,搭建人才信息平台。建立覆盖长株潭高校的人才信息数据库,实现人才信息实时共享和查询;及时发布人才资源供求信息、行业要求、薪酬标准等信息,全面释放人才资源潜能。其三,健全人才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长株潭高校人才积分制及人才合作成果共享和利益补偿机制,打通三地高校高层次人才就业、就学、就医通道,构建功能齐全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科研联创:建立创新融动的“孵化园”。加强长株潭高校科技创新合作与联动,是推动长株潭都市圈融合发展、形成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动能。其一,强化科研合作。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推动三地高校加强科研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有组织开展前沿科技攻关,并以区域内高校科研共同体身份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科研合作,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加强长株潭都市圈的国际科技交流。其二,共建科研平台。共建高精尖研究中心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中心,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项目在长株潭落地,为长株潭高校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平台支持。其三,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瞄准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升级、湘江科学城建设、实施“4+4科创工程”、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等战略工程,强化长株潭都市圈“校地、校企、校产”深度合作,建设一批以转化为主的新型创新研究院(所),打造一批区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切实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教改研究课题“基于OBE理论的地方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HNJG-2020-0185)阶段性成果】

责编:杨兴东

一审:杨兴东

二审:奉清清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