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师的光辉典范——读向晏漪长篇报告文学《红烛》有感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4-06 22:07:53

文|龙仕林

近日,拜读完湖南作协会员、张家界向晏漪老师的长篇报告文学《红烛》。掩卷而思,该书着力诠释的主人公覃东荣校长的光辉形象,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倾情教育,鞠躬尽瘁

《红烛》中的主人公,就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字镇中心完小首任校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覃东荣。在他短暂的58个春秋人生中,他把自己34年的宝贵年华全部倾注在这片边远山区的教育事业。他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决心和勇气,在这个穷困小山村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有用之才。尤其是他用羸弱和伤残的躯体,走遍了全镇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全镇所有的村寨、屋场、家庭,几乎都留下了他亲切的身影。他把一个个因家境贫寒辍学在家无助的孩子,请回了学校,请进了课堂,并使他们学业有成。由于他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边远小山村,教字垭镇中心完小率先在全市全省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他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山村小学,办成了全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闻名遐迩的光辉典范,使学校赢得了诸多荣誉:湖南省学习雷锋先进集体、湖南省学习赖宁红旗大队、湖南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创优集体、全国读书读报先进单位、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全国雏鹰红旗大队等等。他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山村小学,办成了全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闻名遐迩的一个光辉典范。而他自己多次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和奖励,赢得了许多的荣誉:最受尊敬的人、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教育工作者、记功等等,赢得了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使他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展现。

一心为公,率先垂范

覃东荣作为一个镇联校的业务校长、纪检组长和镇中心小学校长,整天面对的是全体老师和学生,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师生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覃东荣任校长12年如一日,时时刻刻谨言慎行,事事处处率先垂范,真正做到了以理服人,以情服人,以德服人。比如,每逢上级领导来学校检查工作,学校都会安排工作餐。作为校长的他,坚持自己不陪检查领导吃招待餐,而坚持自己与老师们吃大不锅菜,只安排一个学校分管负责人陪同领导用餐。他这种特立独行的做法,虽然表面看起来不通情达理,但却获得了全校师生、当地群众及当地领导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扬。又比如,像覃东荣校长这样的“半边户”(指夫妻双方,一方是国家工作人员,另一方是农民),每年寒暑假是帮助家庭处理生产生活问题的最佳时期,但他一直坚持把这样的机会留给了其他老师,而他自已留守学校照看校园,而且十几年坚持这么做,报酬分文不取。真正做到了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了自己。再比如,为节约开支,控制经费,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自己带头办公房间只用25瓦的灯泡;为防止出现漏洞,他把全校教职工的灯头与插口连接地方用盖有学校公章的胶布包裏起来。他的这一别出心裁的做法,至今在当地作为美谈。

爱生如子,视同己出

覃东荣校长从教34年,“爱生如子”的美名流传至今。无论是学生,还是同行,无论是家长,还是百姓,真正做到了有口皆碑。他虽然离开我们久远,但他爱生胜于子的感人事迹一直在通过文学和影视作品广泛流传,尤其通过当地百姓的口口相传,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不可多得的经典故事。比如,当时覃东荣校长靠着自己每月不到200元十分微薄的工资收入,不但要养活全家六口人,尤其是自己三个同样在上中小学嗷嗷待哺的孩子,本是经济十分拮据的家境,但他还要收留因种种原因不能入学的六个孩子。这六个孩子的吃穿住及上学学杂费由他负责,并一直负担到他们初中毕业。他的这种无私的人间大爱,当今社会又有几人能做到?又比如,1973年覃东荣校长任甘溪峪小学校长时,5月10日突下暴雨,山洪暴发,老师们紧急疏散学生转移。在转移途中,要过一座独木桥,经过一条湍急的河流,过桥时一个六年级学生不幸掉进了洪水之中。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身为校长的覃东荣,从三丈多高的独木桥上飞身而下,把在洪水中挣扎得已筋疲力尽的学生救上岸来。学生得救了,但当时年仅35岁的他,却为此伤了一条腿,落下了终身残疾,从此开启了拐杖生涯。从以上两个例子足以说明,在覃东荣校长的心中,学校与家庭相比,学校永远是最重要的;学生与自家孩子相比,学生永远是最重要的。

四、为了教育,凝心聚力

覃东荣校长一辈子扎根于山区教育,而且一辈子几乎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和所有的精力都专注于山区教育,尤其为此还要为家庭困难的学生付出许多物资和资金。要达到这种境界,没有家庭成员的全力支持是完全办不到的。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家乡的教育,为了自己一生所钟爱的事业,覃东荣校长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千方百计说服了家人。家人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全家真正做到了凝心聚力,步调一致。覃东荣首先说服了自家三个儿女,让他们心悦诚服地过了一段比较紧巴巴的日子。三个子女与父亲领回家的六个同龄的孩子一道,艰难的生活,愉快的学习,幸福的成长。在这种环境中陶冶出来的三个子女,心灵都是纯洁的,人格都是健康的,精神都是向上的,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个个都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其次是说服自己的妻子伍友妹。哺养六个收留的孩子,最终的经济压力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全部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尤其是为救落水学生而使自己身体致残以后,家庭的重体力劳动只能全由妻子一个人承担。妻子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没有任何想法是不可能的,但在覃东荣校长无怨无悔精神的影响和感召下,伍友妹最终保持与丈夫步调一致,节衣缩食把丈夫领回家的六个学生一一愉快而健康地送到了初中毕业。尤其是丈夫致残后,承担了全家所有的重体力活,确保丈夫能一心一意地扑在工作上。因此,2007年她荣获张家界市首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的光荣称号,当之无愧。

长篇报告文学《红烛》的主人公覃东荣校长及其家人,都是当今这个美好时代最杰出的优秀代表和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精神,他们的事迹,是可歌可泣的,是值得广大读者学习与借鉴的。希望本书的出版发行,能让这种道德风尚发扬光大,流传久远。

责编:陈普庄

一审:陈普庄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