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不能忘却的记忆

  新湖南客户端   2024-04-04 17:18:17

作者|徐颖洁 熊军

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

作为伟人故里、将帅之乡、红色圣地的湖南,矗立着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红色丰碑,浸润着以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历史荣光,有着无数可歌可泣、精彩纷呈的红色故事。

这片红色热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牵挂于心。每一次湖南之行,总书记都对这里的红色资源和党史资源给予高度肯定和评价。“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就是这一历史地位的生动诠释。

(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湖南,非红色莫属。

红色潇湘,胜景无边。站在橘子洲头可激扬“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恣意豪情,漫步爱晚亭可欣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意浪漫,登顶韶峰可领略“岭上开满映山红”的炽热灿烂……

但湖南的红不只是景象上的红,更是意象上的红、精神上的红。从百年党史上看湖南,这里革命先辈灿若星辰、革命大潮风起云涌、革命胜迹星罗棋布、革命意志比铁还坚……这是一片写满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这是一片饱经鲜血浸染、烈火洗礼、百炼成钢的红色热土,红色基因早已伴随奔腾不息的湘江水深深融入三湘儿女的精神血脉。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32年的风烟岁月,32年的故园情思,32年的乡亲面容,32年的家乡巨变,让他思绪联翩,百感交集……

是夜,主席挥毫写下《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千千万万湖湘儿女、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从潇湘热土走向全国,从纷乱走向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与牺牲。

据统计,自1927年到1949年间,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有370多万人。其中,湖南革命烈士有20多万人,其中有名可查的15万多人。

仅在韶山这片面积只有247.3平方公里的红色土地上,就涌现了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献身的革命烈士144名、仁人志士1598名。其中就包含了毛泽东六位亲人,以及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最早的5位成员:毛福轩、钟志申、庞叔侃、毛新梅、李耿侯。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到一年清明时。

湖南各地陆续开展为烈士寻亲、走进烈士陵园、云端追思先烈等形式多样的清明祭扫活动,共同祭奠那些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

这些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付出巨大的牺牲与奉献。

这些英雄烈士是时代的先锋。他们的光辉思想、崇高品德、优良作风,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革命斗争精神永远流传,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湖湘儿女继往开来,接续拼搏。

杯酒祭英烈,忠魂归故里。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也成为了清明时节,人们最难以忘怀的记忆。

“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1925年6月的一个夏夜,在湖南韶山冲上屋场毛泽东卧室的阁楼上,韶山进步青年李耿侯、庞叔侃、钟志申、毛新梅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后,毛泽东宣布成立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委派曾在安源加入共产党的毛福轩为党支部书记。为了适应秘密工作的要求,党支部以“庞德甫”为代号,直接隶属中共湘区委员会。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4个月前,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回到韶山,领导和开展农民运动,进行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斗争。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骨干分子,决定吸收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韶山建立党的支部,领导韶山农民运动。

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是毛泽东亲自创建的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农民革命的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迅速在韶山地区萌芽、成长、传播,焕发出了巨大的革命能量,推动了韶山乃至湖南农民运动的快速发展。

1925年8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后,中共韶山特别支部领导韶山人民继续开展革命斗争,一浪高过一浪,并迅速辐射到邻近县市及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

1927年马日事变后,韶山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被迫转入地下。毛福轩、钟志申、庞叔侃、毛新梅、李耿侯陆续 为革命牺牲。

1927年6月26日,毛新梅被押赴湘乡县城斩首示众,时年41岁。就义前,他对妻子说:“好好把儿女带大,革命一定会成功。”

他的遗体被运回韶山后,妻子沈绍华带着五个孩子跪在遗体前,一针一线地将毛新梅的头和身躯缝了起来,让儿女们记住这一刻,记住父亲的死和未完成的事业。

1927年9月,庞叔侃被捕,面对刑讯逼供,他说:“共产党员的名册我知道,但你们想从我口里得到,那是白日作梦!”庞叔侃大哥探监时,遍体鳞伤的他挣扎着站起来嘱托:“莫难过。干革命,就是要流血、死人的!你们要坚持斗争,革命一定会成功的!”

同年10月27日,庞叔侃被反动派残酷杀害,陈尸示众,时年22岁。

1928年3月12日,钟志申被残忍杀害,时年35岁。他在狱中留下了一封沾满鲜血的遗书——“志炎、志刚二兄:我的案子突然变得严重,可能无出狱希望。这并不可怕,当我入党之时,就抱定视死如归的意志,我认定共产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我牺牲生命,把一切献于革命,是为了寻找自由,为了全国人民求得解放……要记住,共产党员是杀不绝的啊!”

“不能在这里等,干革命就要干。”1928年,李耿侯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39岁。

新中国成立后,李耿侯的二弟写信给毛主席打听哥哥的下落,才得知哥哥早已牺牲。他是“韶山五杰”中唯一一位在正面战场与敌人交锋时牺牲的烈士,也是唯一一位遗骸和墓葬仍未知的烈士。

1933年5月,毛福轩在南京雨花台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时年36岁。他在留下的遗书中写道:“余为革命奋斗牺牲,对于己身毫不挂虑。”

毛泽东曾称赞他为农民革命家,并作出高度评价:“一个农民出身的同志,学习和工作那样努力,一直到担任党的省委委员的工作,是很不容易的。”

当前正在全国热映的红色谍战类型主旋律电影《堡垒》,正是以“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故事为原型精心创拍的。

电影采取双线叙事,以特别支部与国民党特务斗智斗勇的紧张时刻为主线,穿插讲述被誉为“韶山五杰”的五位党员——毛福轩、毛新梅、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侃建立支部、开展农民运动的故事,在激荡的历史洪流中,新一代共产党员通过一次特殊任务完成了特别支部代号“先生” “医生”“狂生”“学生”的光荣传承。

在“先生”身上,我们领略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战略自信; 在“医生”身上,我们看到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在“狂生”身上,我们学到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拼搏精神;在“学生”身上,我们体悟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历史主动。

电影以其热血激荡的故事情节和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触动了无数观众,收获了“革命先辈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感人肺腑”“深刻体会到信仰的力量,致敬英雄”“感谢我们的英雄在黑暗里负重前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等好评。

英雄是一个国家的脊梁,也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红色文化一直是中国电影的重要表现主题。而主旋律题材电影,更是在发掘红色资源、讲述红色故事、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红色潇影,影响中国。作为扎根毛主席家乡的国有电影集团,潇湘电影集团成立66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拍摄出品了一大批经典红色电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红色电影之路,“红色潇影”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七大国有电影集团之一,是中国的标志性红色文化厂牌。

此次潇湘电影集团和湘潭市联合出品电影《堡垒》,正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电影艺术形式“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将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的生动实践。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段对话,都深深地镌刻着共产党员的铁血与忠诚,无畏与坚韧。而“庞德甫”“医生”“先生”“学生”“狂生”等,也是无数韶山志士、湖湘人民、中华儿女投身革命洪流的真实写照。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最好注解,也是对我们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深刻警醒。

这个清明,让我们重温一段誓词,不忘初心,洗礼心灵!

这个清明,让我们手捧一束鲜花,祭奠先烈,深情缅怀!

这个清明,让我们走进一部电影,重温历史,铭记英烈!

责编:邓正可

一审:邓正可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