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湘韵·清廉家风丨一顿刻骨铭心的棍棒教育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4-01 10:19:51

唐定伟

在父亲去世的最初一段时间,我都无法接受父亲离开的事实。不经意间,父亲的音容笑貌,就会在脑海中闪现,尤其是他给我灌输的朴实无华的家教,更是经常被我忆起。

父亲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地道的农民家庭。在那个充斥着贫穷、饥荒、疾病的特殊年代,一切需求都得为生存让路。父亲自然没上过几天学堂,大字不识一箩筐,可父亲并没有沾上古语所讲的“饥寒起盗心”,相反,他还经常教育我做人做事要规矩本分。

父亲给我的守规矩教育,最初来自一段惨痛教训。那时候,母亲的姐姐,也就是我姨妈,熬不住身体常年抱恙折磨,加上婚姻不幸,在而立之年悬梁自尽,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姨父一直玩心重,不顾家,妻子走后,更是肆无忌惮,玩得昏天黑地,有时一连几天不见踪影。两个孩子常年无人照管,流落街头或者蹿迹于左邻右舍家,吃了上顿没下顿。不消说,对孩子的管教,更加无从谈起。最初发现不对劲的,是我的父亲。父亲看到姨父家孩子——我的小表哥,在饥寒交迫中,偷邻居鸡蛋去卖,善意地提醒姨父,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让其加强管教,并危言耸听地告诫他,失管失教,后患无穷。玩得不亦乐乎的姨父,将来自父亲的忠告,当成了耳边风。结果,父亲的担心,一语成谶。在放任自流的成长环境下,表哥不学无术,好逸恶劳,早早辍学步入社会,成天与地痞流氓厮混,最后演变成杀人抢劫,倒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全国严打中。待到姨父号啕大哭、后悔不已时,局面已无可挽回。

如果说在表哥身上发生的鲜活事例,是父亲对我的间接教育,那么,小学时发生的一件事,父亲给的棍棒教育,则直接教会了我怎么做人。

那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计划经济的尾巴还在,合作社还是人们心目中的铁饭碗,有工资拿,有电视看,有物资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与本家同学,如往常一样走进合作社,盯着眼前的那台黑白电视,津津有味地观看着正在放映的电影《地道战》。不知何时起,我与本家同学,目光不约而同地瞟向柜台。柜台边沿玻璃缺了一小块,里面摆放着好几支钢笔。我清楚地记得,钢笔标价八块五,当时属高档品。正当我心痒痒时,我的同学已将两个指头,通过玻璃缺口,小心翼翼地伸进去,试着将钢笔往外夹。我心领神会地将上半身趴在柜台上,强装聚精会神看电视,实则用身体挡住售货员视线,给同学创造机会。终于,在我们的密切配合下,成功夹出三支钢笔。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交汇后,我俩迅速撤离了现场。在那次行动中,我既没有直接动手,又成功地分到一支梦寐以求的钢笔。

回家后,我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展示着战利品,满是期望地认为会得到他的夸赞。让我始料不及的是,父亲笑容瞬间凝固,继而阴云密布,接着就是暴风骤雨。他随手操起一根棍棒,对着我的脚杆,狠狠打了下去,边打边咆哮着:“偷东西会害死人的,谁让你不走正道……”不仅如此,父亲还责令我把钢笔交给他,然后连夜将笔送还给本家同学,走时,还不忘提醒其父亲,要他把笔送回合作社,并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那是一顿让我刻骨铭心的棍棒教育。在随后的人生路上,我始终谨记父亲的教诲,清清白白做人,本本分分立身。

责编:龙文泱

一审:曾衡林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