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湘韵·古村新貌⑫丨悠悠古韵山田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4-01 10:17:18

彭祖耀

故乡坐落在浏阳市连云山麓的捞刀河畔,山美田肥,故名“山田”。

山田田畴平展、层峦叠翠、鸡犬相闻、古朴飘香。村东头一棵擎天古樟,枝繁叶茂,与古桥、古祠、绿色河景、长廊,交相辉映。

古时候山田有五大氏族,均是从江西迁徙而来。五位长老筑坛为盟,结成异姓兄弟,共同开发这片土地。村里岁稔年丰,人丁兴旺。村子呈圆形,捞刀河呈S线条穿村而下,神似太极。每个氏族栽种一棵香樟树,这五棵树相拥和合,荫佑村民。现存的这棵古樟,乡亲们称为吉祥树,是市政府授牌保护的古树名木。

戴氏古祠掩映在古樟的疏影里,古朴而尽显生机。戴氏族谱记载,后唐庄宗二年,戴氏三兄弟为避战乱,居此繁衍生息。戴氏子孙名人辈出,文臣武将,各领风骚。

走出古祠朱红大门,晨曦沐浴,古桥如虹,横卧在碧绿的河面上,连接着故乡的根脉经年。石板缝间的苔藓和绿水相映成趣,展现出了一种原始而自然的美。

这座桥名福寿桥,是浏阳通往平江、湖北茶马古道的一部分。桥长40余米,4孔5墩,每两墩之间由四块巨大的青石板铺成。桥墩用一块块红砂石砌成,两头呈“人”字形,这样的设计使桥不容易被冲毁。

传说乾隆年间的一个盛夏,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召集乡亲父老,商议修建福寿桥。地方贤达和乡民一呼百应,纷纷捐钱捐工,桥很快就修建好了。我寻觅着历史的踪迹,居然看到桥墩上仍镶嵌着一块斑驳的小石板,那是祖先造桥的碑记。桥面青石板上溜光的深深凹槽,是祖先留下的车辙,也是福寿桥的年轮。

从福寿桥沿着一条小溪走去,远远看到了三口古井。我迫不及待地舀起一瓢,仰头咕噜、咕噜饮下,真甜,还是儿时的味道。三口古井像姐妹花一样衣袂相连,上井饮用,中井洗菜,下井洗衣服。

古井原名杜家井。相传南宋时期,赣南杜姓陶艺工匠游经此地,发现满地高岭土,如获至宝,遂定居此地,造窑制陶。日夜挖掘,喜得奇泉,遂名为“杜家井”。泉水冬暖夏凉,几百年来即使数月不雨,也从未干涸。古井的泉水发源于连云山断裂层水脉,水质好,富含硒、钙、钾、镁等多种矿物。村里爱心人士倡议并带头捐资,建造了精美的井亭。

除了杜家井外,村里还有窑湾井、白沙井、盐泉井、南宋井等七口古井,一井一景致,一井一故事。

穿过一条镶着野花的路,不知不觉到了古窑屋场陶艺陈列馆,眼前井然有序的陶罐、缸瓦,映照着岁月的影子。小时候跟着父母掘陶泥、炼泥、制坯、抛光、风干、装窑、烧制、上釉的情景,如窗前的山茶花般温馨。徜徉在陶艺体验馆,巧遇村支书在调研游客体验活动,她正热情指导一个来自长沙的中学生制作陶艺。

我们一起来到南宋古窑遗址。据省文物专家考证,古窑址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出土文物分为瓷器和窑具两大类,龙窑的作坊和技术亦保留至今,匠心不灭龙窑不熄,薪火相传。

“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村支书聊起开发古村文旅、拓展研学基地,如数家珍。依托村里独特的资源优势,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文化与乡村产业、自然生态等元素的充分融合。

村里成立了浏阳市福寿山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村集体经济+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发展豆制产业、米粉产业、甜酒米酒产业等,走农文旅融合路线,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把山田新村打造成为研学小镇、旅游小镇、养生小镇……

晚霞映红了村庄,我们也该回家了。我打开车门又一次深情回眸,古村山田,炊烟袅袅,古韵悠悠,春潮涌动……

责编:龙文泱

一审:曾衡林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