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力量勇攀科创高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3-30 06:51:48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周倜 周阳乐 余蓉

科技创新高地“高”在哪?

对一些湖南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或许是更安全的国之岛礁、更富有价值的竹子、更可控的机器人,又或许是更美好的舌尖滋味。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连日来,全省青年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并贯彻落实到工作实践中。

大家鼓足干劲,担当作为,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任务,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攻方向,向着高地攀登。

加强基础研究,为行业发展培养“新星”

仔细摆弄礁体物理模型、细心监测仪器数据……3月26日一早,41岁的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姚宇,又如期来到中南地区最大的港航实验研究中心,开始一天的工作。

2017年,他牵头建立的全省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专业,也从这里起步。

如今,他经常在“校园”和“海面”上切换。

“海洋是巨大的。”姚宇研究的珊瑚砂岛在远海极端环境下的侵蚀问题,需要将实验室数据与真实海洋环境相结合,“唯有扎实做好每一次基础研究和每一次实地考察,才能将其中的一些科学现象在实验室进行合理再现。”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未来,姚宇将继续开展岛礁海岸致灾机制及复合护岸技术装备的研究。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为提升我省海洋技术装备水平提供技术支持,为服务岛礁国土安全贡献力量。

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

睿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的实验室里,公司自研的桌面型六轴机械臂项目,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不断调试参数、优化算法,研发团队为实现最佳性能,紧张而有序地忙碌。

40岁的公司总经理周博文介绍,这款产品将把从底层驱动到上层运动的所有源代码全部开放,交付给用户进行研究和实验。同时,它还能实现物体抓取、视觉协同、人机交互、自动教学演示等多种功能,快速满足高校师生教学、科研的需求。

“通过这些,我们期望能培养更多掌握自主可控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周博文表示,公司致力于将机器视觉技术、智能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在人工智能发展迅猛的时代,为行业发展培养一批“新星”。


湖南睿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博文(左)与工程师一同调试北斗无人车。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成果转化与推广

3月27日,湖南大学微波电热转化实验室里,34岁的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何志兴、33岁的副教授李宗鉴正和团队成员一起,调试高压直流特种电源装备。

对于高压特种电源而言,高绝缘与高效散热是一对矛盾体。面对这个相互制约的问题,他们决定采用平面微热管,解决高频变压器快速导热和高效散热的技术难题。

“如果成功了,有望实现高压特种电源的大功率与高功率密度集成。”何志兴介绍,实验室正与省内相关企业联合攻关,将科研成果制备出的气凝胶、密胺泡棉等先进材料,应用于飞机、高铁等场合,实现隔音和保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何志兴表示,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应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牢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切实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长沙黑金刚实业有限公司会议室里,也在碰撞思想的火花。

37岁的中南大学教授李志明带领团队成员和企业方召开讨论会,研究开发可满足矿用高端工程机械所需的高性能硬质合金材料相关细节问题。目前,研究成果已逐步推进到中试实验平台,以验证材料设计结果并优化材料制备方案。

作为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李志明表示,自己将进一步把科研与教书育人融合,将新技术突破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素材,进一步强化青年学子的知识能力和科技自信。在实现高质量育人的同时,帮助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

聚焦省情,以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

“竹子是一种很神奇的植物。”在32岁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万才超的手中,毫不起眼的竹子,摇身一变,成了竹玻璃、竹电池、竹防辐射膜……

3月29日,他在实验室里精心修饰着竹子的微观结构,既让竹子变得透明,又保留竹子的轻质、调温调湿特性。这样的成果,他想运用在制作钢化玻璃上。

“我国钢化玻璃年产量已达到6亿平方米,湖南竹林面积全国第2,如果我们能够取代1%的份额,用竹玻璃代替传统硅基玻璃,也是一个有盼头的新兴产业。”万才超表示,将继续立足于林业工程,瞄准我省丰富的竹木、秸秆、芦苇等绿色、可再生生物质资源,推动生物质资源精深加工的全链条发展。

往南向株洲看,青年科技工作者将目光投向了腊制品风味上。

“开发低盐简烹的湖南腊肉产品,是我们快速推进的重点项目。”3月26日晚,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肉品研发中心内,总经理付浩华带着团队复盘。

39岁的他主要从事肉制品的研发。看似一块普通的肉,但其背后的品质、风味,都是付浩华和同事要去考虑的。

作为生猪养殖大省,我省肉制品主要有腊肉、休闲肉制品等。品质不稳定、高盐和难烹饪,一度成为制约肉制品发展的行业共性问题。

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多年来,付浩华和同事攻关风味定向调控和低盐配方工艺,升级开发营养美味的腌腊肉制品,苯并芘低于国标50%。

建立含60台套烘干成熟一体化装备的生产示范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也让付浩华多了一份职业荣誉感、责任感。

“以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付浩华说,他将继续保持创新研发的姿态,提升传统腌腊肉制品的技术水平和加工效率,助力提升生猪产业链韧性。

责编:欧阳伶亚

一审:谭思敏

二审:朱晓华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