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丨听,那些关于生命的礼赞

    2024-03-30 10:46:16

■大众卫生报记者 王璐 通讯员 姚赛兰 朱青

梨花风起正清明,慎终追远思亲人。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来临之际,湖南省红十字会举行“生命·礼赞”湖南省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捐献者家属、志愿者、医务工作者等200余人用书写寄言、挂风铃,为纪念碑名字描金粉等形式对捐献者进行缅怀。

捐献者家属、志愿者、医务工作者在纪念碑前向捐献者躹躬献花

目前,湖南省已有超过25万人志愿捐献登记,实现了3919例公民逝世后的器官捐献。这沉甸甸的“大爱”背后,是捐献者及家属、协调员及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

家属说:

我们全家都是志愿者,这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宁乡市回龙铺镇的李新潮是一名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家属,同时也是一名登记志愿者。

2020年7月17日, 李新潮80多岁的母亲熊子令老人去世。 熊老虽读书不多,但却思想开明、心怀大爱,生前,她曾多次跟儿子李新潮提到去世后要捐献遗体,她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人走了,就只剩下一把骨灰,将有用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还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一些贡献,这样多有意义!”

熊老逝世后,李新潮应母亲的意愿捐献出遗体和眼角膜,从遗体捐献那一刻起,熊子令老人的生命也将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

在母亲的带动下,李新潮和妻子,姐姐、 姐夫们,一家6口都登记成为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今年2月16日,李新潮的姐夫周望池先生因病去世,捐献的角膜成功移植给一名角膜内皮失代偿的患者重见光明,遗体捐献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成为一名令人尊敬的“大体老师”。

“在天堂的母亲和姐夫,看到我们的社会因他们的奉献变得越来越温暖,一定十分欣慰。”李新潮说,他会弘扬和传承亲人们的大爱精神,把这份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延续下去,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的生命奇迹。

受捐者说:

感恩“重生”的8年,我要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周先生是一位肾脏移植受者,目前在长沙肾慈公益成为了一名义工。他讲述了自己“重生”的经历和感受。

“到现在,我已经换肾八年了。”周先生说,在换肾之前,由于身患尿毒症,他不能大量喝水,每两天要去做一次透析。若病情严重,会导致全身水肿、浑身发黑,甚至心脏衰竭,呼吸困难。而器官捐献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幸运地接受了器官捐献,在进行肾脏移植手术之后,周先生的状态与之前生病时判若两人。“现在的我,可以喝水,皮肤变得比以前白了,不用两天一次去医院做透析了,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回归正常生活的周先生说,“我相信这是器官捐献恩人所愿看到的,我由衷感恩那位器官捐献者和他的家人,是他们无私的奉献,给了我光明和希望,让我有了重生的机会。”周先生表示,他会珍惜生命的每一寸时光,用实际行动去回馈社会,让这份爱心和温暖得到传递。

协调员说

见证生命 延续 ,做 灵魂的“摆渡人”

周娟芳毕业于医学院校,2018年,她成为长沙县红会器官捐献协调员。

她和同事们在影院、地铁口开展器官捐献宣传;在高校开展“三献联动 立德树人”活动,在周娟芳 的努力下,2名老师及7名学生组团参与遗体器官捐献登记,1名退休老师在生命最后一刻成功捐献器官,挽救了5个人的生命。

周娟芳说,每一位捐献者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而她有幸成为了这些动人故事的“见证者”。2020年6月27日,周娟芳接到电话,得知默默做公益16年、资深红十字志愿者小飞突遇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家属有捐献的意愿。挂断电话后,周娟芳第一时间赶往医院。积极配合医生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安抚家属情绪,向家属讲解器官捐献知识,在协调过程中倾听家属的心声。经过10余天的全力抢救,小飞最终还是离开了。年迈体弱的父母及家属、爱心志愿者们在手术室门口送别了小飞,小飞在生命最后一刻成功捐献了2个肾脏和2只眼角膜,帮助两名重症患者重获新生,让两人重获光明。“现场见证,我时常忍不住跟家属们一起落泪。”周娟芳说,捐献者是伟大的,捐献者家属同样伟大,他们都是守护生命最美的天使。

捐献者身故后,不少家庭面临着精神和经济方面的双重压力。周娟芳总是积极为捐献的困难家庭申请救助金,逢年过节都和同事们一起看望器官捐献者家庭,将棉被、大米等爱心物资送至器官捐献者家庭。她说,在“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个岗位上,她学会了勇敢、坚持和奉献,成为见证生命延续的灵魂“摆渡人”,她感到神圣而荣光。

捐献者、受捐者、协调员、志愿者、医护……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爱的“传递者”。湖南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邱梦丹说,“器官捐献生命永续”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所理解与认同,离不开全社会的努力付出,期待有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这项崇高的事业当中来,为维护生命健康、促进社会文明贡献一份力量。

责编:王璐

一审:王璐

二审:陈艳阳

三审:鲁红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