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实验室到车间的“新干线” | 新质生产力在新区

胡益虎 黄荣佳   湘江早报   2024-03-29 16:11:24

长沙面向世界吹响了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号角,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弄潮儿,湖南湘江新区何以勇立涛头?如何依托新区丰富的高校科教资源,深入推进校地企合作,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新区就地产业化?这是时代之问。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向“车间”转化,为新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是新区给出的关键答案。

车间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实验室,是让新质生产力在产业上“落地生根”的关键载体。

在新区热土上,从智能制造、新材料到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一项项先进技术从实验室走进工厂车间,一个又一个的产业迎来飞速成长,带来质优效高的经济增量。

乘“机”而起  让新质生产力“落地生根”

霍尼韦尔博云成为C919大型客机机轮与刹车系统的供应商,北斗三号导航SOC芯片、8英寸集成电路成套装备等技术全国领先;全球最大吨位2400吨全地面起重机、全球最长101米泵车、全球首台纯电动汽车起重机……在湘江新区,一个个国之重器展露锋芒。

在过去不久的春运大潮中,C919国产大飞机实现平稳服务“春运”,其安全可靠的坚实基础便是其机轮和刹车系统,相关技术便来自湖南湘江新区企业——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博云新材”)。

作为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工程研究中心所属子公司,博云新材自C919大飞机研制项目立项之初,就参与了C919大飞机机轮刹车系统的研制,其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成功应用于C919的刹车材料中。而随着C919的量产,并陆续投入商业运营,在新区,以博云新材为代表的大飞机配套企业正在加速聚集,助力长沙成为大飞机产业核心节点城市。

长沙大飞机产业能够乘“机”而起,核心技术来源便是高校实验室内的研究成果。“学校设立了专门从事知识产权运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中心,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中南大学科技园及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主任伍晓赞说,学校构建了“综合管理+战略研究+转化运营+信息服务”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运营“中南模式”,打通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发展”成果转化全链条。

2019年以来,中南大学促进专利在长转化432项,合同总金额8.69亿元,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为长沙200多家企业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区正推动四链融合、数实融合、区域融合发展,形成新区“2+4+N”现代化产业体系。

数字车间、智慧工厂蓬勃兴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产业快速增长,生物制造、新材料研制加速布局……这个春天,走进新区的工厂、园区、实验室,一批新的生产场景、新的技术产品、新的研究突破,让人耳目一新。

2月18日,中联重科总价值超12亿元的各系列产品从中联智慧产业城、麓谷、泉塘、望城等园区出发,开启了中联重科龙腾四海、竞逐全球的新征途。

2月19日下午,中南大学智能交通研究中心、长沙半导体技术与应用创新研究院产业化基地、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一中心两基地”在岳麓高新区揭牌,正式落户湘江科学城智能传感与网联产业基地。

这个春天,无数个新质生产力的动人音符在产业一线跳动,在新区热土上奏响一首首铿锵有力的“春日奋进曲”。

在湖南湘投金天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产业车间,生产线上,工人们熟练地操控着设备,一卷卷钛原料经过精密加工,逐渐蜕变为熠熠生辉的钛及钛合金的卷、板,这些高品质产品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化工、核电等领域,产品足迹遍布全球各地。

长远锂科依托5G赋能,打造车用锂电池正极材料5G工厂,秉承了大型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设计理念,效率较传统产线提升了20%,订单旺、产能足、来势好。

湖南湘江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区培育了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三大产业领跑,智能制造装备和工程机械产业产值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挺进“国家队”……形成了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昂扬姿态。

稳步前行  打造湘江西岸科创能量场

如何将科创资源要素优化整合,在湘江新区打造创新成果策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区、创新产业增长极、创新生态共同体、创新发展新引擎,湖南在湘江新区布局湘江科学城建设。

“把最好的地块留给科研机构,最好的风景留给科研人员。”去年以来,湘江科学城建设加快推进,湘江科学中心、湖南大学科创港、湖南钢铁技术研究院、长沙市一中(湘江校区)等7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这是新区加快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的关键一招。

从梅溪湖过麓景路隧道,新崛起的岳麓山科创园科技创智园正在实践本地科技成果转化的施工图。

新区汇聚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57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多达769家,两院院士40余人,直管区人才总量超80万人。

岳麓山下有世界顶尖的科研团队,中南大学在碳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正负极材料等领域有着国内大学一流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校友企业市值巨大,其科技成果养育了从长三角到珠三角的新兴产业。“把大学校园的科研成果送到园区就地实现成果转化,长出本地的科创领军企业,这就是创智园在此建设的最大价值。”湘江集团大科城公司负责人说。

园区拟面向以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等985、211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以校企合作的平台模式,完善科研成果从孵化、成长到成熟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全省创新资源的集聚协同,打造全国一流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复合型科创平台。

俯瞰整个湘江西岸,桃花岭基地和西湖、后湖、桃子湖组成的“三湖一岭”,正是重要的湘江西岸科创走廊,将为未来的湘江科学城提供生生不息的科创能量场。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不只在桃花岭下。去年,长沙在湖南湘江新区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项目现场启动的“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首开式”上,一口气亮出了40个揭牌、签约、开工的研发中心项目。

作为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首开区,世界计算·长沙智谷地处湘江新区核心区,这里集聚了湘江实验室、北京大学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等六大创新平台,引进华为、中科曙光、中国长城、湘江鲲鹏、麒麟信安等龙头企业超100家,将建成算力规模达1000P的湖南公共算力中心,为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夯实算力底座、构建产业生态。

新区将科技创新“基因”融入发展“血脉”,不断释放出新动能。

去年以来,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算力水平国际先进全国领先,200P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已经建成,“四大实验室”、十大科技创新标志性等“4+4科创工程”建设,正在湖南湘江新区有序推进。去年,新区全年新增企业研发中心55家,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17家,总数占到全市的90%、全省的48%。目前,湖南湘江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居国家级新区第二。

聚势赋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工业制造业为支撑,湖南湘江新区正在一条条新赛道上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在推进“两个年”建设中稳步前行。

责编:王宇蓝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周韬

来源:湘江早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