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已别无选择

  长安街知事   2024-03-27 08:19:07

日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锁定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这意味着其将在11月的总统大选中,再度对决四年前击败他的老对手拜登。

虽然这是自1956年以来美国总统选举中首次出现候选人“重赛”的情况,但舆论对此似乎并无过多反应。

毕竟自2022年末的中期选举之后,民主共和两党将推出何人进行总统竞选就已几乎失去了悬念,而今的提名只不过是印证大家彼时的猜想。但对于绝大多数美国民众而言,这种情形折射出的是他们更深层的困境:别无选择,更无从改变。

(一)

要理解这种困境,不妨将目光投向本世纪初。彼时,政治学者们所关注的一个词是“政治冷漠”,他们忧心忡忡于一种状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不少西方国家的投票率都在持续下降。在这种背景下,诸多政治学者进行了各种实证研究,试图为投票率的不断走低找到原因。

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帕特南的著作《独自打保龄球》,就将美国的这种趋势归因于美国社会资本的下降。

进入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这种趋势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出现了加速迹象;直到2016年,不少美国年轻人认为总统大选并无助于改变自身境况,故而对参与投票兴致缺缺的报道还时常见诸报端。

但诡异的是,在2020年的那场总统大选中,有超过1.59亿的美国人投下了选票,投票率达到了66.9%,创120年来的新高。从数据看,美国人参与投票的热情高涨,似乎一扫之前的“政治冷漠”。

这仅仅是因担心人群聚集增加疫情传播风险而全面铺开邮寄选票这样的技术原因吗?似乎说服力不足。是美国的制度体系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普通人开始能够通过投票决定国家的前途?还是他们在短短的几年中发生了思想观念上的焕然一新,重新意识到了投票的意义?很显然,这些都不成立。那么变化的根源究竟在于何处?

(二)

回看2020年那个时间节点,特朗普已经就任总统四年,各方都从特朗普当选这个建制派眼中的“意外事件”中回过神来。

几乎没有人不会赞同,这个带着浓重反建制、反精英、反政治正确色彩的人物登上总统宝座,本身就是一种对现状已无能为力的“何不试试看吧”;甚至可以断言,将特朗普推上总统位置的那一半选民们所投出的,本身就是对于美国政坛的反对票,他们宁愿选择一个在政界未有任何过往业绩的“素人”,也不愿让美国继续沿着原来的轨道行进。

在特朗普的四年任期中,他开启了对中国的贸易战、退出了TPP和巴黎气候协定、执行减税、修建了与墨西哥的边境墙……他在一步步兑现自己的竞选承诺,但美国的国家治理并未随之得到改善,疫情应对不力、种族矛盾激化、重振工业遇阻,那个“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目标越来越远。

在特朗普的任期即将结束之际,民主党自不必提,即便是共和党内的不少建制派也将他视作眼中钉,但其拥趸们依旧死心塌地。

有了这样的认识,2020年总统大选高投票率的原因也就呼之欲出:这不再是一场特朗普和拜登的对决,而是一场特朗普支持者和反对者间的争斗;两极对立的投票逻辑自然会激发选民的踊跃参与。

(三)

选民的真实意愿不能被传递,民众的切身利益无法被代表,似乎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杯毒酒,制度给了大家选择水果味或巧克力味的权利,却无法给出喝一杯无毒酒的选项。

更可悲的是,又是四年过去,美国民众面前的依旧是这两杯毒酒,就连味道都没有换。当美国政党政治控制了选举的程序与规则,全面的民意便无法得到真实的表达,民众也会被隔绝在对政治决策的有效参与之外。

实际上,美国政党政治走到眼下这种两党之间剑拔弩张、不可调和的地步,是美国宪制结构本身的痼疾。美国的政党政治习惯性地被称作“两党制”,但在美国历史上,这种两党制不是没有受到过第三党或多党制的挑战。

19世纪初的反共济会党曾与联邦党、民主共和党并存,赢得过国会议员的席位,后半叶的绿背纸币党、人民党、进步党等政党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过与两大党的竞争;到了20世纪,州权党、绿党、茶党也都曾粉墨登场。

但它们为何无一赢得过总统选举或是成为国会两院的多数党?根源就在于联邦宪法规定总统候选人须赢得过半数的总统选举人票数才能当选。在这一规定下,要想赢得胜利,政党必须集中所有的资源,减少票源分散;也正是因为如此,最终一定会形成一种最大的两个党垄断所有机会的博弈结构。

(四)

不仅如此,美国政治史上“胜者全得”“团体制”“相对多数获胜”等实践逐步成为固定规则,这些规则虽然初衷是适应政党政治的需要,但是其内核是一种显而易见的非此即彼:赢者通吃,落选者和其支持者的主张和诉求自然而然会被彻底否定。

这种两党制,一方面抹杀了新的政治组合的可能性,扼杀了选民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当胜选成为政党政治的最高和最根本的目标之时,当政党的一切运作都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和展开时,这种政党制度也就彻底演变为一种为赢得选举而存在的制度,政治代表和利益表达的目标被抛诸脑后。

更糟糕的是,当这样的两党制遇上一个日趋撕裂的社会,不仅不会成为积极协商、建构共识的力量,反而会为了赢得竞选而激化矛盾和冲突,制造政治僵局。

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过去四年的党争已经证明,它们只会在政见和政策上越来越固执己见,不愿甚至不敢妥协。而在现有的大众传媒和选民动员技术的加持下,这种选举政治又会成为使社会加速撕裂的助推器。

责编:戴蓉

一审:彭彭

二审:唐能

三审:赵雨杉

来源:长安街知事

我要问